考虑到要喝个痛快,庆功酒宴干脆就设在设计局的内部餐厅。
长条桌上除了苏联这边的伏特加和佐餐的红酒外,还摆了不少陈天宇从南洋弄过来的酒水。
当然除了这些,热气腾腾的俄式肉饼、酸黄瓜、熏鱼也是不可少的。
“为了中级教练攻击机项目静力试验的圆满成功!为了华苏两国牢不可破的友谊!乌拉!”
格列维奇首先举杯,他红光满面,显然心情极佳。
“乌拉!”
众人齐声应和,玻璃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辛辣的酒水顺着喉咙滑下,点燃了每个人胸中的热火。
“陈总工程师,你的团队在结构设计上的大胆创新和精确计算,令人印象深刻!”
沃尔科夫端着酒杯,主动走到陈天宇身边,湛蓝的眼睛里闪烁着真诚的赞赏。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你们如此年轻的团队,能否承担如此复杂的设计,是抱有一定疑虑的。
但事实证明,你们的才华和努力,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陈天宇微笑着与他碰杯:
“沃尔科夫同志过奖了。
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米高扬设计局的鼎力支持和各位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
尤其是在强度校核和材料选择方面,你们丰富的经验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
我们学到了很多。”
陆小鹏也与伊戈尔碰杯:
“伊戈尔同志,你们在设计流程上的优化建议,至少为我们缩短了百分之十的设计时间,这太有用了!”
伊戈尔咧嘴一笑:
“陆,你们在气动细节上的那几个‘神来之笔’,才是真正让我佩服的。
一开始我还担心你们会过分依赖xt-88的经验,现在看来,你们的创新能力同样出色。”
张工和负责结构强度的苏联工程师瓦西里也热烈地讨论着某个应力集中点的处理方案,时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
刘工则和几位苏联航电专家比划着,讨论着布线优化的问题。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发热烈。
话题很自然地从已经完成的静态试验,转向了即将开始的飞行试验。
“原型机结构强度得到验证,接下来就是看它在天上的表现了!”
一位苏联工程师兴奋地说道: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它翱翔蓝天的英姿了!”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华夏工程师们心中荡起了圈圈涟漪。
程不失小声问身边的屠继达:
“屠哥,你说这试飞一般要飞多久?都飞些什么科目啊?”
屠继达摇摇头,脸上也有些茫然:
“我也不太清楚。
书上说是要全面验证飞行包线,包括最大速度、失速速度、爬升率、机动性……
但具体怎么一步步来,恐怕复杂得很。”
他们的低声议论并没有逃过苏方专家的耳朵。
问清楚情况后,沃尔科夫放下酒杯,带着几分自豪说道:
“同志们不必担心试飞的进度。我们苏联拥有一批全世界最顶尖的特级试飞员。
他们经验丰富,技术高超,胆大心细。”
另一位名叫帕维尔的苏方试飞协调部门的负责人接口道:
“没错!就拿我们的格奥尔吉·莫索洛夫来说,他曾经在发动机空中停车的危急情况下,硬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技术,将试验机安全迫降。
还有伊万·伊万诺夫,他能精确地飞出每一个数据点,为设计师提供最宝贵的参考。
有他们在,我们这款中级教练攻击机的全部性能潜力,一定能在最短时间内被充分挖掘出来!”
帕维尔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苏联试飞员的传奇事迹,什么单发失效迫降、极限过载飞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精准操控,听得华夏工程师们既钦佩又心生向往。
这些故事,无疑都在强调着一个事实:
优秀的试飞员对于一款新型飞机的研制,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优秀的设计师。
陈天宇、李瑞轩和陆小鹏等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都意识到了这个潜在的短板。
华夏的航空工业尚在襁褓,飞行员虽然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但系统性的、科学化的试飞员培养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
“看来,试飞员队伍的建设,也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李瑞轩低声对陈天宇说道。
陈天宇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宴席一直持续到深夜,尽管伏特加的后劲让不少人脚步虚浮,舌头打卷,但华夏团队的几个核心成员回到宿舍后却并没有马上休息。
他们强打起精神,将酒会上听到的关于试飞员的关键信息,以及自己的思考,一五一十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第二天清晨,一份由李瑞轩和陆小鹏执笔,凝聚了团队集体智慧的《关于尽快培养我国喷气式飞机专业试飞员队伍的紧急建议》的报告,就通过大使馆渠道发回了国内。
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试飞员在新型飞机研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苏联在试飞员选拔、培训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恳切建议航空工业局和空军,尽快选派优秀飞行员赴苏学习。
这份报告所指出的问题,在华夏航空工业局和空军高层中引起了巨大震动。
段局长看完报告后,眉头紧锁,立刻召集相关部门进行紧急磋商。
“同志们,陈天宇他们从前方传回的这份报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啊!”
段局长语气凝重。
“我们过去总想着把飞机设计好、造出来,却忽略了‘试飞’这个关键环节。
没有合格的试飞员,再好的飞机也只是一堆废铁,它的性能边界在哪里,我们根本无从知晓!”
空军的代表,一位身经百战的首长沉声道:
“航空工业局的同志们说得对。
我们空军的飞行员,在战场上个个是好样的,敢打敢拼。
但要说到系统性的试飞理论和经验,确实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苏联同志在这方面,的确走在了我们前面。”
会议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
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派遣最优秀的飞行员前往苏联,学习先进的试飞技术。
达成共识后,空军另一位首长补充道:
“考虑到这款中级教练攻击机未来将有可能替代我们现有的伊尔-10攻击机,成为部队的主力机型之一。
这次派过去的飞行员,不仅要学习如何进行试飞,还要承担起第一批教官的职责。
回来之后,要能迅速带出一支既能飞、又能教的骨干队伍,确保新飞机能尽快形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