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衙惊变
光绪二年四月初七,余杭县衙后堂笼罩在烟雨朦胧中。陈观澜握着茶盏的手顿了顿,茶水上漂浮的茉莉花瓣突然晃出细碎的涟漪。窗外传来衙役喝止百姓的声音,混着青石板上的积水声,像极了三年前他在刑部大牢听到的滴水声。
“大人,余杭县刘知县求见。”小厮来福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陈观澜放下茶盏,指腹摩挲着案头那封署着“刑部密函”的牛皮信封,直到鎏金镇纸在掌心压出一道淡红的痕。
刘锡彤进来时带着一身寒气,官服下摆还沾着泥点。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县令显然没想到会被突然召见,眼袋下垂得像两只盛水的皮囊,作揖时袖口滑出半片烟丝。“陈大人亲临敝县,下官有失远迎”
“葛品连的案子。”陈观澜直截了当地打断,目光落在对方腰间晃动的和田玉佩上,那是去年臬司大人寿宴上他见过的物件,“刑部接到状纸,称仵作验尸有误。”
刘锡彤的眼皮猛地一跳,玉佩撞击桌沿发出清脆的响。“这此案已审结,尸身亦按律火化,何来复验之说?”他强作镇定地擦拭着眼镜,镜片后的瞳孔却在剧烈收缩。
陈观澜突然起身,官靴踏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回响。他从袖中抽出一卷泛黄的图谱,“啪”地拍在桌上:“这是贵县呈上的验尸图,你且看看这银针验毒的步骤!”
刘锡彤的目光被迫落在图谱见报了。头版标题触目惊心:《余杭验尸之怪现状:律法当斩谁?》。报童的叫卖声惊醒了沉睡的县城,陈观澜看着报纸上的油墨,嘴角泛起苦笑——这把火,烧得好啊。
刘锡彤拿到报纸时手在发抖,第三版赫然登着他七年前收受贿赂的旧闻,虽未点名,却细节详实。他猛地想起陈观澜白天的眼神,原来那家伙早就查清楚了一切,就等着自已跳入坑里。
辰时,陈鲁的加急信件送到。刘锡彤读着“速除方鸿渐,以绝后患”的字样,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他看向窗外,百姓们正围在报馆前议论纷纷,有个老妇人举着报纸痛哭——她的儿子三年前死于“暴病”,至今未验。
陈观澜站在客栈二楼,看着楼下的人群。方鸿渐骑着马经过,朝他举起一份报纸,目光坚定。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那是母亲临终前送的,刻着“清正”二字。七年前的冤案像块石头压在心底,如今,或许是时侯搬开了。
他转身走进房间,铺开信纸,饱蘸浓墨:“刑部大人钧鉴:余杭葛品连案,实为冤案”窗外,朝阳刺破云层,将他的影子投在信纸上,像一柄出鞘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