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的整体操作细则》发表之后,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不少中学老师都回信,表示愿意参与印证这个方法的教学实验。
回信的基本上都是燕京地区以及周边城市的学校老师,因为《中小学外语教学》如今主要也是在燕京以及周边城市发行,南边的中小学订阅较少。
而且杂志刚发行,南边的学生即便有老师回信,到燕京也要些时间。
开学没几天,马俊明特意找了一趟杨翊,就筛选参与教学实验的中学一事问了杨翊意见。
杨翊给马俊明提了三点建议。
之类,并且表达一些对杂志社的景仰之情,想要以此来提高过稿的概率。
没有写的,要么是不屑写,要么就是没得写,后者的可能性往往更高。
“大概又是个新人。”
于炳昆嘀咕一句,随即看到了作者一栏写着“木羽”二字。
他眼睛一眯,这木羽……好像是《山民》的作者?
因为《山民》上过《文艺报》,于炳昆印象很深,这首诗之前在他们编辑部也讨论过。
只不过,此木羽就是彼木羽么?
木羽并不是什么很奇特的笔名,有人撞笔名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可能是故意为之。
笔名重复并不犯法,不过像他们《上沪文学》这种杂志社,肯定要注意这一点。假如真的有人故意跟《山民》作者起了个一样的笔名,他们又想要发行这篇文章,应该会劝对方改笔名。
除非人家本名就叫木羽,那就不好让人家改了。
于炳昆把心里的疑惑暂时放下,先扫了眼名《棋王》,然后开始认真看稿子。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
看完开头一段,于炳昆吸了吸鼻子,又是一篇写知青的,也可能又是一篇伤痕。
于炳昆对这些主题倒是没有意见,只不过写这种题材的人很多,写得好的却很少,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一样的事情。
作为一个编辑,虽然他知道这种写得好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期盼着他手上拿的这篇能写好,谁也不想浪费时间。
看着看着,于炳昆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虽然这篇《棋王》也描述了知青时期的艰苦,但是未曾在“创伤”上着墨太多,故事的核心“王一生”主要就是在下棋。
相较于很多知青,这篇要显得干净一些,这种干净,倒不是说有文过饰非的嫌疑,而是它只是简简单单地将角色所处环境描写出来,并没有撕心裂肺的控诉。
甚至在看的过程中,于炳昆一度认为这篇《棋王》有种通俗的味道,特别最后部分,王一生“以一对十”的场面,特别像一些武侠里面才会出现的。
于炳昆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的时候,已经尽量避免灰调子,但是里面依旧存在一些敏感情节,比如后面文教书记索贿的情节。
“这一块要不要改呢?又该怎么改呢?”
于炳昆抿着嘴唇,考虑着是否要让作者将文教书记索贿的这一段给改掉。
但是这一段要改,工程可不小。
而且这一段灰调子,影响也不是很恶劣,因为王一生拒绝了“走后门”,这次贿赂行为等于是没有成功。至于后面脚卵有没有继续送礼,以求早点调走,里也没有交代。
现在毕竟已经是1980年。
对面的周界人听到他嘀咕,好奇问道,“什么要不要改?”
于炳昆笑着指了指手里的稿子,“刚才看的一篇,里面有点灰调子。”
“你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改,是说这篇稿子能过么?”
于炳昆拍了拍脑袋,他刚才压根没想这篇稿子能不能过的问题,就已经开始考虑该怎么改了。
不过这也说明,他潜意识里已经确定这篇稿子能过。
当然,能不能过,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反正这篇稿子在我这里是过了。”
于炳昆找来一张审稿单,在上面填上跟作者的信息,然后写了自己对这篇的审稿意见。
周界人见他在写审稿单了,好奇问道,“这篇稿子有什么特别,你看一遍就开始写审稿单了?”
虽然跟于炳昆才共事几个月时间,但是周界人对他的审稿习惯非常了解,普通的稿子,他至少要看三四遍才开始写审稿单。
能让他看一遍就开始写审稿单,说明这篇让他眼前一亮。
“一篇知青。”
周界人一脸不信,“就只是一篇知青?”
于炳昆笑了笑,“就是。”
“拿来给我看看。”
周界人站起身,伸手要拿稿子,于炳昆却用手死死压住稿子,“等我把审稿单写完,再给你看。”
“好罢。”周界人撇撇嘴,又坐了回去。
于炳昆虽然只看了一遍就开始写审稿单,但是写起来却很慢。
写了一点,又看一遍,再写一点,再看一遍。
反反复复地,他把《棋王》看了好几遍,才写完审稿单。
写完之后,他要把审稿单跟稿子一起送给组的组长唐铁海,却被周界人给截胡了。
“先给我看,看完我再给老唐。”
稿子被抢了,于炳昆摆摆手,“你看吧,不过下班之前一定要给唐组长。”
反正唐铁海、茹志娟、李子芸等几个领导这会儿都去开会了,也没办法给他们审稿,让周界人看看也无妨。
“放心好了。”
周界人拿过稿子,一下就看到了作者“木羽”,他瞪大了眼睛,看着于炳昆,“老于,你什么时候跟木羽联系上了?”
他的声音有点大,编辑部的好些人都看了过来。
斜对面的杨晓敏好奇问道:“什么木羽?来了诗歌么?”
杨晓敏也是组的,不过她对诗歌十分关注,之前他们编辑部讨论《山民》,她就是主力军。
因此一听到木羽,她还以为是收到了木羽的诗歌。
周界人晃了晃手里的稿子,“不是诗歌,是一篇。”
“?”杨晓敏满脸惊讶,看向于炳昆,“于组长,是木羽给你投的稿子么?”
于炳昆摊了摊手,“我哪里认识木羽啊,这稿子不就是我刚才从待审的稿子里面拿出来的么,你们也看到了。”
“那是木羽自己投来的?”
“这也不知道是不是写《山民》的木羽。”
杨晓敏立马跑到周界人面前,“给我看看。”
“我先拿到的……”周界人嘴上这么说,却还是把稿子前面分给了杨晓敏,“你看完前面这几页给我。”
“嗯,多谢。”
杨晓敏拿着前面几页稿子回到自己座位上,开始看起稿子。
坐在杨晓敏旁边的肖元敏也凑过头来,“真是木羽的?”
“反正署的是木羽。”杨晓敏指了指作者名字,“可惜我们也不知道木羽的笔迹是什么样的,看看文风像不像吧。”
“诗歌跟,文风上怎么判断?”肖元敏一脸怀疑。
杨晓敏撇撇嘴,“先看吧。”
“嗯,我们一起看。”
……
茹志娟、李子芸他们几人回到编辑部的时候,只见编辑们都聚在一起热烈地聊着什么。
周界人把手中的稿子拍得啪啪响,语气笃定地说,“要我说,木羽肯定是收敛了,这结尾看着不太对劲。”
“就是。”诗歌组组长肖岗点头表示同意,“这个结局肯定有改动。”
“这篇题材没什么特别的,现在反应知青生活的已经很多。但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杨晓敏点头道,“元敏说得没错,这绝对是一种题材的开拓。木羽果然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诗人,写也是一样。”
三个领导在门口听了一会儿,李子芸先开口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于炳昆连忙把《棋王》的稿子跟他写好的审稿单一并送到李子芸面前,“李主编,今天刚发掘的一篇,大家都看了。”
李子芸接过审稿单大致看了看,随即笑着问道,“这个木羽是《山民》的作者么?”
于炳昆摇头,“不确定,是自己寄过来的。”
“你们都觉得这篇好?”李子芸又问道。
组的几个编辑没有接话,倒是诗歌组组长肖岗笑着说道,“我觉得是不错,不管这个木羽是不是写了《山民》跟《从前慢》的木羽,这篇绝对有水平。这篇,既不像一些同类一样,先写伤痕,再写追求,也不像另一些同类一样(此处系统删改)。”
这时杨晓敏接过话茬,“嗯,这篇突出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蕴藏了一种很新、很强的生命力。”
唐铁海笑道,“看来我们去开会的这段时间,大家发现了一部好作品。”
“唐组长,稿子你先审,然后再给我。”李子芸把稿子跟审稿单一起递给唐铁海,又说道,“这篇篇幅不短,要认真对待。”
《上沪文学》发的大部分都在一万字以下,像这种一万大几千字的稿子确实算长的。
当然了,长有长的好处,过去几期的份量都不太足,如果能有一篇一万五千字的稿子上来,板块的份量一下子就上来了。
唐铁海点点头,“好,今天我就把审稿单送过去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