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马俊明一直不说话,秦文海笑着问道,“这篇文章能上你们刊么?”
马俊明抬起头,笑了笑,“当然可以。”
虽然“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可行性没有得到印证,但是马俊明却一点犹豫都没有。
现如今,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基本都在各自摸索的阶段,而且还是初步阶段。
即便是马俊明这样研究英语教学法的专家,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心中也没有好的答案。
既然是要摸索,如今有一个如此详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摆在面前,肯定是要让中学的英语教师们试试。
要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这个方法的可行性不行,在如今的中小学教育环境下,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
反正都是摸着石子过河,摸哪块石子不是摸?
但如果真的有可行性,那中小学的英语教育就有希望能够更进一步。
师大创办《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目的就是要开拓教育先河,改进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率,在这个时候如果还畏手畏脚,怕出错,怕担责,教师们怎么进步,学生们怎么进步?
听到马俊明说得这么爽快,秦文海笑呵呵地说道,“既然如此,这篇文章就留在你这里了,回头我跟杨翊说一声。”
马俊明笑着摆手,“这就不劳你驾了,你跟我说杨翊住在哪儿,我亲自去拜访。”
“你个大主编还亲自去啊。”
“那有什么,反正都在一个学校,我跑一趟就是。”
秦文海点头,“那也行,他住工六楼一单元601。”
“行。”马俊明将稿子拾掇拾掇站了起来。
秦文海看着马俊明,一脸疑惑,“你不会现在就要去吧?”
“有什么问题,反正这会儿刚吃过饭,我过去串个门子,你要不要跟我一起?”
秦文海摇了摇脑袋,“不行,我出来的时候,跟夫人说了要回家,回去晚了她担心。”
马俊明点点头,“那咱们一起走吧,你回家,我去找杨翊。”
……
杨翊吃过晚饭,正在翻译从资料室带回来的资料,英文名是《the
gg
of
ari
eu》,中文翻译是《美国博物馆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主要是蒯风他们也没有给新的英文,杨翊闲来无事,就把资料室的英文资料拿回来翻译。
一方面他确实无聊,想要找点事情干,另一方面他也想训练一下自己的翻译能力,也保持一下手感。
而且,翻译这些资料也不仅仅是为了学校资料室忙活,如果碰到一些有用的资料,他还可以投到一些对应的报刊上,额外赚点费用。
杨翊就是看到一月份创刊的《国外社会科学》杂志,才找了这篇《美国博物馆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他觉得这篇文章应该适合《国外社会科学》。
等到翻译出来,就投给《国外社会科学》试试,有枣没枣打两杆子。
砰砰——
外面有人敲门,杨翊放下笔,问了一声,“谁啊。”
“是我,马俊明。”
杨翊连忙去开门,马俊明站在门外,笑呵呵地说,“杨老师,吃过饭了么?”
“刚吃过,马老师请进。”杨翊闪开半身,将马俊明请进屋。
进了屋,杨翊又忙着给马俊明倒茶。
家里有一袋茶叶,是前几天大哥杨钊带来的,江芜周边的茶不少,想弄点茶叶肯定比燕京容易。
马俊明接过茶杯,忍不住点头,“茶叶不错。”
“家里人前段时间带了点黄芽,差不多快喝完了。”
“那我运气还不错。”
马俊明吹了吹还没有沉下去的茶叶,笑着将另一只手里的稿子放在桌上,“杨老师,我是为了这篇文章来的。”
杨翊看到马俊明,就知道他是为了“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来的,不过他没想到,秦文海效率这么高,下班的时候才拿去,这会儿马俊明就亲自找上门来了。
“马老师亲自跑一趟,是有什么指教?”杨翊问。
马俊明摆摆手,“指教谈不上,文章是可以上《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我过来,只是想要跟你探讨一下。这个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是你在给慢班的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么?你在教英语慢班的时候,使用的是这一套教学法么?”
“是,但也不完全是。”杨翊斟酌着语句,“最开始,其实是叫二十四字整体学习法,我为了更高效地学习英语,便总结了一套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套方法跟这套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核心是一样的,不过因为对象不同,所以具体的操作方法肯定也不同。后来,我开始教学生,主要也是把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授给他们,只是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不同。”
马俊明点头,“可以理解,英语慢班的学生虽然英语基础差,但毕竟是大学生,在教学方式上肯定有所不同。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套二十四字教学方法,是在自己的中学学习以及后来给慢班学生们上课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可以这么说。”
这会儿茶杯里面的茶叶落下去不少,马俊明抿了口茶,再次赞叹道,“好茶叶。”
夸完了茶叶,他又说回文章的事情,“这段时间,我们收到不少中学英语老师寄来的信件,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在杂志上刊登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们急切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想要给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容易。你的这套方法,能不能解决这些中学老师的问题,暂时还不能确定。既然不能确定,那就要想办法验证。文章肯定要发表,但是我们不能只顾着发表文章,不管后面的事情。”
“马老师,你的意思是?”
“我是这样想的,文章发出去,并邀请各个学校印证这套方法的可行性。等到半年或者一年后,收集到足够的反馈材料,不管这套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到时候再写一篇总结的文章。失败,就吸取教训,成功,就再接再厉。”
杨翊点点头,马俊明的意思,就是做一次教学实验,而且这个教学实验可能是大范围的。
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马老师,这事做起来难度不小。”
“嗯,说说你的想法。”
“教学效果如何,有两方面指标。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主观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的主观,二是学生的主观,方法实施之后,教师们教学跟学生的学习是否更加轻松?目标是否更明确?主动性是否更强?客观上很简单,就是学生们的英语成绩,但成绩也需要老师们准确提供,并且最好能够提供考试试卷,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听到杨翊的这番话,马俊明忍不住挑了挑眉毛,他没想到杨翊对教学实验也有了解。
“还有么?”马俊明又问。
杨翊点点头,“嗯,如果想要综合考察实验效果,肯定要组织团队进行实地探查,进到课堂里面听一听老师们给学生讲课,这样才能知道老师们是否真的把方法给落实了。很多教师,嘴上说施行了,但是实践过程中却还是换汤不换药,用的老方法,最终教学效果不好,就说新的教学方法不好。”
马俊明沉吟片刻,说道,“这个不是问题,还有别的么?”
“别的……”
杨翊正在考虑是否要讲一讲自己之前做过的一些教学实验方法,马俊明还以为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便善解人意地说道,“没关系,能想到这么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具体的教学实验实行,你不用操心,只要等到教学实验的结果出来,你再写一篇总结文章就行了。”
“这没问题。”杨翊点点头。
他对这套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十分有信心,只要中学老师确实落实了,肯定效果显著。
特别是现在这样的英语教学环境下,老师们不要把这个教学法研究透了,只要学个四五分,学生们的成绩都能飞速提升。
其实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专业知识提升倒是其次,重要的是,首先要克服懒惰,很多中学老师完全是混日子,对学生不负责任,再好的教学方法他们也不愿意用。
“另外。”马俊明又笑着开口,“文章发表,署名肯定不会变,不过后面会备注这个方法由多位专家经过多年实践一起研究出来的。”
杨翊一下子就明白马俊明的意思了,但他依旧意外,“这样也可以么?”
马俊明笑眯眯地说,“就当这是实验的一部分吧。”
假如让那些中学老师们知道,这个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的发明者是一个高中毕业生,那他们实行的劲头就不会足,而且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归咎于方法本身或者作者本身。
但如果说方法是多位专家研究出来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
人们迷信权威,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一样的。
对此杨翊当然没有意见,只要署名不变就行。他之所以意外,是没想到这么正经的一个刊物,也会耍这个心眼。
“既然你没意见,那就这么定了,文章没什么要改的地方。至于稿费,千字十元,回头算出来之后直接给你。”
听到还有稿费,杨翊十分高兴。
他这次投稿给《中小学外语教学》,真不是为了稿费。
一是他真想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二是他也想给自己添点荣誉,秦文海也告诉他,能多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后他在学校的发展会更好。
稿费对他来说,是意外之喜。
这篇文章有六千好几百字,就算是抹了零头,稿费也有六十块钱,这抵得上他一个月工资了。
“文章大概哪一期发?”
“下个月就发。”
“这么快?”
因为给《世界文学》跟《诗刊》投稿,都是至少隔一个月才能登,他下意识以为这次也要很长时间,没想到下个月就能发。
“因为下一期的版面还没有完全定下来,能把这篇文章放进去。”
《中小学外语教学》创刊时间不长,名头不显,加上国内如今英语人才稀缺,所以来稿不多,有质量的就更少。
因此,几乎每一期马俊明为了凑稿子都抓破脑袋,常常在这一期已经发出去的情况下,下一期版面还没有定下来。
好些次,送到印刷厂都是匆匆忙忙的。
这一次,有了杨翊的文章,反倒是解了燃眉之急。
而且即便是版面已经定下,只要还没有印刷,马俊明也要把文章放在下一期发表。
下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发行,正好是寒假结束,学校开学的日子,尽早让教师们看到二十四字英语整体教学法,他们能够尽快用起来。
马俊明说完事情,趁着喝茶的功夫,跟杨翊闲聊了一会儿。
看到桌上有正在翻译的稿子,便好奇问了一句,知道是资料室的资料,也没有多看。
杨翊的翻译水平他知道,前段时间《教堂司事》在学校疯传,他也看过。
马俊明把杯中茶喝完,杨翊起身笑道,“马老师,我再给你添点水。”
“别忙活了。”马俊明摆摆手,放下茶杯,“我先回去了,再把稿子整理整理,对了,你知道我们编辑部在哪儿么?”
“教四的三楼吧?”杨翊之前当门卫,学校各个科室在哪儿办公他都知道。
“嗯,没错,有时间去坐坐。”
杨翊笑着点头,“好,我送你。”
“留步。”马俊明摆摆手。
……
第二天,农历腊月二十八,阳历二月十四,西方的情人节,不过现在中国没几个人过洋节。
这段时间,整个燕京城都洋溢着迎接春节的喜悦。
虽然大学生们放假了,但是师大校园倒也不冷清,教工们的孩子天天在学校乱窜。
早上杨翊去员工食堂吃饭的时候,听两个大姐说中文系的老师在图书馆门口摆摊写春联,是免费的。
听到是免费的,杨翊就来了劲,吃过早饭就跟那两个大姐一起去了图书馆门口。
杨翊本来准备自己写门联的,虽然他字不是很好看,但是省钱啊。
既然有免费的,这便宜也不能不占。
不过到了地方发现,跟他一样来白嫖的人很多。
图书馆门口摆了两张课桌,中文系的副主任许嘉璐跟另一位杨翊不认识的老师正在奋笔疾书,给大家写对联。
等着白嫖的,排了条挺长的队,大概有十几个人。
图书馆门口阳光正好,杨翊便加入到队伍当中,一边晒太阳,一边等着领门联。
排到他了,许嘉璐抬头笑道,“杨老师,你自己可有什么想写的?”
杨翊诧异道,“还能指定内容?”
“可以,你要是指定内容,就省得我想了。”
杨翊想了想,笑道,“那麻烦许主任你帮我写,金也来,银也来,金银满袋;水也去,火也去,水火皆消;横批,一切顺遂。”
“这副对联,很实在。”
笑着说罢,许嘉璐挥笔将杨翊说的内容写了下来。
写完的对联放在另一张桌上晾着,等到晾得差不多,杨翊就抱着对联走了。
他走的时候,排队的人比刚才更多。
回宿舍的路上,杨翊忽然听到有人在后面喊他。
“杨老师。”
他转头看去,只见牛小奇正笑盈盈地朝他走来。
牛小奇手里拿着一封信,看着挺厚的。
杨翊一看是这么厚的信,下意识以为是退稿,就是不知道这退稿是从《上沪文学》退回来的《棋王》,还是《世界文学》退回来的《珍珠项链》。
等到牛小奇走近了,杨翊感觉更像是《棋王》,因为《珍珠项链》只有四千多字,绝对没有这么厚。
“昨天上午到的,你昨天没来,我就给你送来了。”
不得不说,牛小奇在传达室,工作要比杨翊认真多了。
之前杨翊在传达室的时候,从来不给人送信。
当然,牛小奇能给人送信,也是因为他去了东门之后,他的妹妹经常在传达室帮忙。
“麻烦你了,小奇。”
“杨老师不用客气,我还要去四合院那边送信,先走了啊。”说完,牛小奇就挎着小包朝着四合院跑去。
等到牛小奇走了,杨翊看了看信封,随即意外的发现,竟然是《世界文学》来信。
“难道又寄了稿纸给我?”
这厚度,肯定不是《珍珠项链》的稿子,杨翊只能想到黄晓辉又给他寄空白稿纸了。
他也没有急着拆信,一直等回到宿舍,才将信拆开。
信封拆开后一看,杨翊挑了挑眉毛,里面既不是《珍珠项链》退稿,也不是空白稿纸,而是一沓英文书。
“he
was
an
old
an
who
fished
alone
a
skiff
the
gulf……”
只读了第一句,杨翊的脸上就浮现出灿烂的笑容,因为这就是他最近一直想要的《老人与海》英文版。
上次他不过是在信中试探性地问了黄晓辉一句,没想到人家真就把事情给办了。
是铅印的字,应该是从某本书上面裁下来,胶封已经没了,用一个塑料夹子夹着。
杨翊认真地对照着页码一页一页往后看,看到最后他松了口气,很好,非常完整,没有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