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舟十岁那年,被看见了。
那是一场,也是一场预告。
自从数学天赋曝光後,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奖状、报导和赞叹声中。学校替他请来大学教授进行特别课程,地方电视台采访他的童年,补习班主动提供免费资源,只求挂上「资优清舟来自本班」的招牌。
而父母——他最初相信的港湾——在最初的时间里,也确实拥有笑容。他记得母亲第一次在街坊间提起他的名字时,语气里藏不住的骄傲与光荣。父亲也会拍拍他的头,说「真不愧是我儿子」。
那时的清舟喜欢这样的感觉。
被夸奖、被仰望、被重视。
他以为这就是ai的模样。
每一次b赛结束後,他都会满怀期待地回家,把自己的奖牌、奖金一一摆上餐桌,只为看到他们眼中的光。他学会读空气,知道在什麽时候该开心、什麽时候该谦虚。他的快乐来自他们的满意。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
直到国一那年的一个晚上。
他刚结束一场县级竞赛,拿了第一名。主办单位除了奖状与奖金,还给了每位得奖者一份小礼物。他挑了一对父母曾提过想要的按摩枕,用自己的奖金买下,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他提着包装好的礼物,悄悄走到父母的房门外。门虚掩着,灯光从缝隙中洒出。他正要推门进去,却在门边听见了他们的对话——
「这次才三千,也太小气了吧。」
「学校也是,出了名的资优生,怎麽不帮我们申请点补助?」
「不过清舟这家伙还算争气,总算没白养。」
那一瞬间,林清舟僵在原地。
他不敢相信那是他熟悉的声音。
他小心地将手中的礼物往後藏了藏,悄悄地转身离开,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他一夜未眠。不是伤心,不是愤怒,而是惊觉。他脑中闪过这几年所有的记忆,每一次的微笑、夸奖、拥抱,像电影倒转般飞快闪过,然後在他眼前碎裂。
自那以後,他不再相信语言。
他开始「演」。他仍旧努力,仍旧拿奖,但不再主动分享。他将情绪封锁,将眼神收敛,与父母的距离被他有意识地拉开。他让自己看起来,只是「长大了」、「内向了」、「太聪明所以孤僻了」。
这样的表现最容易被接受。父母没有察觉异样,甚至以为这是孩子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他们继续拿他的成就四处炫耀,继续盘算下一步的获利,甚至开始对外吹嘘自己如何教养出天才儿子。
而林清舟,则在这一切表象下静静冷眼旁观。
他学会了「观察」与「沉默」。学会在心中整理他人的语言与行为,ch0u丝剥茧地寻找真正的动机。他仍然会笑,但那笑容只是礼貌。他仍然会答话,但那语气只是应付。
他不再将期待寄托於ai,因为他明白,那些从未真正存在。
到了国二,他已经得出结论。
父母ai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能带来的东西。
这份结论,成了他心中最深的断层。也是他开始建立「狼来了计划」的前兆。
但他从不说破,从不对任何人提起。
他选择静静地成长,在一片赞美与掌声中,渐渐沉没,悄无声息地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