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
他什么也没说,只命长贵到女眷那边向佟氏交待一声,悄悄拉了苏通判出去了。长福跟着陈家人招呼外头客人,里头又有几家夫人照应,并没有引起骚动。淑宁虽有些奇怪,但也只是在猜说不定是有紧急公务。
张保与苏通判两人一直到散席还没回来,部分客人有些不安,苏先生心知有异,装作无事的样子送走了宾客,又让人安排陈家人的住宿。佟氏早在后衙旁边整理出一个小院,作为他新婚后的住所,当夜顺利度过。
张保直到四更天才回,匆匆睡了,第二天又是一早出了门。端宁上午才从衙役那里打听到消息,居然是巡抚衙门的一号重牢被烧,死了两个狱吏,又重伤了几个,大半犯人都跑了,其中就包括天地会的人。
不论是抚衙还是府衙,都派出所有人在城内搜寻了一晚,军队也派人帮忙,到了中午,已抓回一半逃走的犯人,但天地会的人却不见踪影。
苏通判根据种种蛛丝蚂迹判断,极可能有武林高手在监牢内外几处地方纵火,并把受过大刑行走不便的犯人救走的。整个官府都动员起来,客栈、寺庙、民居、破屋等都是重点搜查地点,城门也实行戒严。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广州城内都一直持续着这种冷肃的气氛,连周边的乡镇都受到了影响。几个孩子的出游计划也被迫取消。淑宁专心在家练习新学的琴曲《良宵引》以及行书书法,闲时便做些针线。而端宁除了读书,便是在院子里架起靶子练习射箭。
经过两场台风暴雨后,天气再度放晴。外面传来消息,官府抓住了逃走的几个重犯,虽然走脱了两人,却当场杀死了一个来救人的天地会高手。城内的搜捕渐渐平息下来,生活又恢复到了从前的样子。
七夕将至,几位官家夫人约好,要合办今年的七姐会,让各家的女儿比比手艺。真珍写了贴子邀淑宁去她家,商量要做些什么。
淑宁接到贴子的时候,正在摆弄霍买办刚刚送来的一把古琴。这琴虽说不上十分贵重,但音色悦耳,也是难得的佳品。不得不说,这位霍买办实在是个很会讨好人的人,而且很有分寸。
淑宁下午到了将军府,一看到真珍,正要告诉她自己有了琴,不需要再借用她的了,却被真珍一把拉住就往里头拖,还说:“快来,有好东西给你瞧。”
淑宁被她拉着不知拐了几个弯,穿过几个厅房,才来到一个花厅模样的地方,四周都有卫兵把守,但见了真珍,都不敢拦。
花厅正中摆放着一架西洋大钟,让人眼前一亮。那西洋钟足有两米高,通体镀金,共分三层。上层是个金碧辉煌的小屋子,雕花呈蔓藤状,上头镶嵌着各色宝石,一扇小窗紧闭。中层则是钟身,钟面布满碎钻,黑色晶体拼成的罗马数字和乌金指针,在白色钻面上显得格外显眼。下层也是金色雕花,四面分别刻了四个西方神话故事的人物情节,底座用黑桃木制成,打磨得光可鉴人。
淑宁盯着上层的窗子,问道:“是不是整点的时候,这窗里就会蹦出什么东西来?”真珍惊诧道:“你怎么知道的?先不管这个,马上就要整点,咱们好好看着吧。”
她话音刚落,钟声就响了,敲了两下,然后小窗自动打开,冒出一个鸟窝来,里头三只彩色小鸟,不知是用什么做的,表面还粘着真正的羽毛,张着嘴作叫唤状,大钟内部则响起一首欢快的曲子,唱了有差不多一分钟时间,才自动缩回去,关上窗子。
真是杰作,无论是工艺还是美术价值,绝对是当世首屈一指的作品。虽然听说过清宫有这样的精致西洋钟,但这么近距离地观赏,仍令淑宁赞叹不已。
看到她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色,真珍高兴地说:“很有趣,对不对?这是法兰西国进贡的,再过几天就要送到京城去了。我现在天天都掐着时辰来看,能多看一眼是一眼呢。阿玛总叫我不要来,我就自个儿溜过来看。”说罢转过头去继续观赏大钟。
她叹息道:“可惜这上头的字我不大认得,听说是外国人的数字,我阿玛曾经想过要换成咱们的文字,可工匠们都怕弄坏了,不敢动手呢。”
淑宁低头打量那些罗马数字,道:“其实看惯了,还是很容易认出来的,如果想换字,挖掉原字的话,的确容易弄坏钟面,倒不如用一层金银薄片之类的东西盖住原字,再在薄片上做文章好了。”
真珍点点头:“有几个师爷也是这样说的,只不过阿玛最终决定不换,他说皇上认得这些字,不妨事。”
她顿了顿,又道:“如果有刻着咱们本国文字的自鸣钟就好了,我家上房也有一个小的,上头连数字都没有,就只有几颗宝石作标记。可惜这东西太贵了,我家那个小的还是御赐的呢,外面的随便一架就要上万两。”
淑宁想了想,便道:“其实西洋的钟表匠不少,招几个来,再加上咱们自己的珠宝匠人,也可以做出咱们的自鸣钟来,这岂不是比用大价钱从国外买的强?再说,咱们自己有了自鸣钟,也可以拿来卖钱,甚至卖回西洋去也行啊。”
真珍闻言笑道:“你这算盘倒打得精,人家洋人都拿它来换茶叶瓷器的,已是亏了,你却还要抢人家的饭碗。”两个女孩子笑成一团。
“我看这个主意不错。”入口处突然传来一把男声,两人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却是男主人武丹。
淑宁连忙施了一礼,武丹摆摆手,道:“淑宁侄女有空常来玩吧,小女也好有个伴。”然后转过头,对女儿板起了脸:“我早说过不要总是来看这钟,若是不小心碰坏了可怎么办?这是要进上的。”
真珍吐吐小舌,应了一声“知道了”,便拉着淑宁跑了,淑宁连个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到了真珍的闺房,春杏早在那里等半日了,对淑宁抱怨说:“姑娘跑到哪里去了,却让我好找,如果不是凉珠姐姐带我进来,我就要在大门口傻站了。”
真珍笑道:“这是我的不是,把你家姑娘拐跑了,我向你陪罪吧?”
春杏忙称不敢,又说:“我们姑娘带了几样点心过来,凉珠姐姐刚叫厨房去蒸,请珍大姑娘尝尝。”真珍大喜,忙催人泡茶去。
凉珠不一会儿就把点心送上来了,分别是四样百花饺、一款粉皮罗汉斋春卷,一款紫菜卷、一款冬菇馅的烧卖和一碗酸辣凉皮。
真珍每样都尝了一点,夸赞一番,又指着那碟春卷问道:“这个里头是胡萝卜丝和香菇丝吧?是全素的?”淑宁点点头:“煮馅料时用的是花生油,是预备我额娘吃斋用的。”
真珍便指着那春卷和烧卖对凉珠道:“这两个你送去给二娘尝尝。”凉珠笑着收了去,真珍又转头对淑宁道:“你别生气,我二娘平日最喜欢吃胡萝卜和香菇,最近胃口又不好,我送去给她尝尝,说不定会开胃些。”
淑宁抿着嘴笑道:“我不生气,给你的东西,你爱给谁就给谁。只是你平日嘴硬,其实对这位二娘也是挺好的嘛。”
真珍微微笑道:“人心肉长,我虽然挂念亲生额娘,但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她真心待我,我也会真心待她。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就好了,天天明争暗斗的,有什么意思?”
淑宁点点头,忽地想起:“我还没向二夫人请安呢。”真珍却道:“我替你说就是了,她正躺着养神呢,要见你,又要起身穿衣梳头,倒累着她了。你平日常来的,不妨事。”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商量着七姐会时做什么东西。淑宁早想好了做一副绣屏,真珍不擅女红,就决定用小珠子串个美人,当即就叫来一个叫卞财的副管事,让他去购买各色玻璃小珠子。
不料那卞财听了吩咐,却道:“姑娘是要在七姐会上挣彩头的,奴才不懂这些,若买回来的珠子不合用,倒误了姑娘的事。奴才知道一家首饰铺子,卖的玻璃珠子,论颜色形状质地大小,都是全城最好最全的,坐马车去不过两刻钟功夫。如今天色还早,不如姑娘亲自去挑吧?”
真珍听了有理,便即刻准备出发,淑宁也一起去帮帮眼。出到大门,却正好撞上崇礼和端宁从外头进来。崇礼听说妹妹要上街,皱皱眉,要跟着一块去,真珍无可奈何地应了。端宁自然也一起走。
那家铺子的玻璃珠果然品种齐全,淑宁帮着挑了一会儿,发现那个卞财眼光更好,便不再多开口。崇礼和端宁两人无聊地在店里逛,突然听到门口的马车那里传来一阵喧哗,崇礼皱皱眉,便走出去问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隔壁铺子要卸货,嫌他们的马车碍事,要他们移开。那车夫在武丹家侍候多年,哪里受过这等气,便和人家对骂起来。
崇礼问清楚后,斥道:“什么大事?也在这里闹个不停,你只管停在前面就是,这两步路,我们还走得了。”
那车夫嚅嚅地应着去了,邻铺的人见崇礼气派不凡,己方又占了上风,也不欲多事,作了一辑便去了。
待崇礼回到店里时,淑宁和端宁已经商量好了买下一对香木簪,送给小刘氏当作生日礼物。小刘氏自进了门,一直安份守己,佟氏对她很好,连带的端宁淑宁兄妹也十分尊敬这位名义上的庶母。
真珍很快就挑完了珠子,淑宁见那装珠的匣子里虽然也有各色珠子,但最多的却是金色的,便有些诧异,难不成她要做个黄金美人吗?真珍却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道:“你到时候就知道了。”淑宁只好压下自己心中的疑惑。
四人外带两个从人,出了店门便往马车方向走。冷不防迎面来了一辆马车,马受了惊,车上的人大声呼喊,沿途行人纷纷走避。淑宁被几个行人挤得与众人失散,退到了旁边一条小巷子里,着急地掂起脚寻找哥哥和好友的身影,却听到身后传来几阵声响。
她心里有些发毛,憋着气转过身去看,却见到一个人躺在地上。这条巷子本是死路,没什么人来,地上也堆放着各种杂物,两边房子的屋檐遮住了阳光,倒显得这里光线昏暗。那人披头散发,穿得破破烂烂的,低伏着头,手上脚上俱是伤口,渗出几缕血丝。
那人听见声响,抬头望了望,本是不在意地重新低下头,却忽然征住,再抬起头来看,抖了几下,缩着退到更角落的地方。
淑宁看得有些奇怪,难道这人认识自己?便小心往前走了两步,忽然想起,方才那人露出的脸,虽然乌青处处,却掩不住本来的清秀眉目,分明就是那位“美人”旦角演员赵常春!
他不是跟天地会的人在一起么?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淑宁有些记恨当日受的惊吓与伤害,但想到他曾经帮自己父亲求情,又觉得他不失为一个好人,如今落到这个地步,实在可怜。
她脑中一片混乱,但时间却不容许她多想,她已经能听到哥哥和春杏叫唤自己的声音,咬咬牙,她飞快地从袖中抽出荷包,掏了两块碎银子和十来个铜钱,往前几步放在地上,低声道:“你好自为之吧。”便匆匆走了,不再理会身后传来的低低的哽咽声。
她不是圣人,不想去做多余的事,给他一点钱,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撑上些时日,但他日后境遇如何,就要看他的造化了。说到底,他对她而言,不过是个路人甲。
她已经看到哥哥和真珍兄妹了,便把这段偶遇抛在一边,挥动帕子向他们跑去。
第89章
投资
淑宁坐在马车里,第二十七次向真珍看去。从刚刚开始,真珍脸上一直带着奇怪的红晕,也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嘴角含笑。
“真珍姐姐,你怎么了?脸怎么这样红?”淑宁忍不住问道。
真珍有点慌:“没什么,脸很红么?或许是天太热了。”她挥动帕子扇了两扇,“会不会是又要下雨了?怎么这么闷热呢?”
淑宁无语地看着被微风吹起的窗帘,再一次肯定真珍有问题。
不久,端宁的声音在马车外响起:“到将军府了,妹妹,我们直接换马车回去吧,不再进府打搅了。”淑宁应了一声,却发现真珍脸更红了。
匆匆向真珍与崇礼告别,淑宁上了自家马车,正准备走人,却听到崇礼问妹妹道:“妹妹很热么?是中暑了吧?早就叫你别出门了。”
“二哥就会整天管着我,我每回出门你都要跟着,说是要护着我的安全,可方才那马车冲过来的时候,你又在哪里?若不是端宁大哥拼命护住我,我就要受伤了。”
“我不是被人挤远了么?这次是我的不是,绝不会有下一次的。”
然后只听得真珍哼了一声,就往门里去了。淑宁扫了一眼端宁手上的两处小小的擦伤,抬头望着他笑道:“哎呀,我怎么觉得哥哥脸上长着大大的桃花呢?”
端宁捏捏妹妹的鼻子,道:“你眼花了。”然后轻轻把她推进马车,放下帘子,吆喝着车夫走人。淑宁在车中偷笑。
……
回到家时,已经是傍晚了,淑宁匆匆赶了春杏去厨房,便和端宁一起到正房给母亲请安。佟氏略皱眉道:“怎么这样晚?今儿林厨子告假,春杏不在,差点没人做饭,幸好阿银来了,主动说要帮忙,不然晚饭怎么办?”
淑宁忙道:“是我错了,下回一定早些回来。阿银姐怎么来了?”佟氏道:“是来借银子的。她家的面摊已经收了,听说她爹为人太老实,别人来问那粉面怎么做,他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人家,结果别家面店酒楼都学会了。她家只是小本生意,哪里斗得过人家,只能靠着熟客挣些钱,前些日子生意难做,阿银便索性收了摊。如今她看中一处店面,位置极好,已下了订银,只是本钱不够,便来求我。”
端宁想了想,便说:“她是单来借银子的,还是要求我们入股?若是单借银子倒无妨,但入股就算了吧。”
佟氏点点头:“我也是这样说,便许了她三百两银子,但明说了不许她打着咱家的旗号去买铺子开店。你们阿玛刚当上知府不久,头上还有好几位大人压着,别让人抓住了把柄。”
淑宁问:“不打旗号,单入股也不行么?”佟氏笑道:“你打量着这么容易呢?你阿玛在城中又不是一人独大,还是省事些好,阿银开家小小的面店而已,能挣多少钱?还是算了。”
淑宁想想也是,开个面摊子都会被人套了秘方去,开面店恐怕也只是小打小闹而已。阿银厨艺出众,人也聪明,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确不太擅长。
晚饭很丰盛,阿银手艺越发好了,全家人都吃得很开心。阿银拿到银票,虽有些遗憾,还是高高兴兴地告辞走了。
几天后的七姐会,各家小姐都使出浑身解数,做出最精巧的手工来比拼。淑宁的绣屏一共四幅,绣的是梅兰菊竹,因用了些珠儿线,又嵌了各色珠子在上头,也算是别出心裁,很受好评,佟氏在众夫人当中倍觉脸上有光。
然而最终夺魁的,却是真珍。
她用极细的铜丝与金色玻璃珠子,做出一个一尺来高的西洋钟模型,与那天给淑宁看的贡品大钟一模一样,连上层小屋的蔓藤与宝石,都用彩色珠子串了出来,窗子也是能打开的,里头也有鸟窝与小鸟。整个模型本身就已经是难得的艺术品了。
有几个早听说真珍不擅女红,就存了轻视之心的女孩子,一看到这金珠西洋钟,都傻了眼。许多人围着看,惊叹不已。
淑宁见好友夺魁,也替她高兴,拉着真珍的手道:“做得真好,若你真做美人,倒不如这个好看了。”
真珍有点得意地笑了:“那当然,串了我三天呢,可累坏了,如今看着她们的样子,倒觉得这几日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
第二天,淑宁带着琴到真珍家上课,却看到真珍和温氏都坐在花厅里,那个卞财也在,正商量着什么。真珍招手把淑宁叫过去,请她坐下一起听。
原来卞财因提议真珍做金珠西洋钟,使她在七姐会上夺魁,温氏与真珍都要奖赏他,但卞财却提出了另一个建议,想借用府内点心师傅的两个徒弟,再求一笔本钱,在城里开个茶楼,求她们准许。
真珍悄悄在淑宁耳边说:“他老子是家里的总管,为了以示公平,从来只有打压儿子的。他如今三十多岁了,才混到副管事的职位,定是想着要另找法子出头。”
只听得那卞财对温氏劝说道:“奴才绝没有打着府里的名头去混钱的打算,实是府里开销不小,大人又总想着要为皇上筹备军资,便是收了什么好处,都是给皇上留着。奴才别的本事没有,但在经营上头还有些心得,年轻时也开过酒楼,只是为了回府里侍候,才转卖了。如今奴才已经把城内大大小小的酒家食店摸了个遍,早就胸有成竹了。求二太太放手让奴才试一试,有了宫里御厨的传人坐镇,难道还怕没生意么?”
温氏有些犹豫,象他们这样的人家,通过奴仆做生意也是常事,但广州对他们而言是个陌生的地方,能不能做得来还是个问题。
真珍望着卞财道:“若只给你一笔钱,你不告诉人你是从将军府出来的,当真能做得来生意么?一个茶楼,能赚多少银子?”
卞财忙道:“一定能的,奴才看了好些时日了,本地的富贵人家都爱去茶楼酒楼,喝茶吃饭,又能商量正事。奴才看着十三行一带富人多如牛毛,在那附近开店最好。况且能吃上宫里的点心,那些有钱人岂有不来的?”
真珍冷笑一声:“你还真打算拿宫里的点心去忽悠人?那些点心虽好,做起来却费事,又要用无数好材料。你要真照着宫里的方子做,给你五千两还不够赔的;若不按那方子做,便是骗人了。何况那两个点心学徒,功夫还不到家呢。就算那些客人一时看着新鲜,来光顾你,没几天就忘到脑后了。二娘亏了银子,却找谁诉苦去?”
卞财听得一身冷汗,陪笑道:“既如此,点心不可行,就做酒楼也好,城里几十家酒楼,过半是日进斗金的,开酒楼奴才也熟。”
真珍又皱了眉头:“上哪儿找好厨子去?难不成用家里的?少来,这里海鲜水产最多,偏家里的厨子做得那叫一个难吃,让人知道了,倒嘲笑咱们家。”
卞财不敢再出声,只是站着不说话。
温氏看他这样,倒觉得可怜,便对真珍说道:“算了,他也是为家里着想,好歹帮你夺了个彩头,你何必骂得他这样狠?”又转过头去对卞财说:“你说的也有道理,我瞧着,倒是开茶楼卖些茶水点心好,但我能给的本钱不多,只有一千两,你若能找到熟知本地的人合伙,我就许你去,但先说好,不许你打着咱家的招牌去压人。”
卞财喜出望外,当即应了。淑宁听到这里,有些心动,想到阿银说过的话,便对温氏道:“淑宁在此多句嘴,我们家从前用过的一个本地的厨娘,手艺极好,也很会做点心,两年前辞工在外开了个小食摊,最近收了打算正式开店。她如今订了一个店面,听说就在荔枝湾一带,只是本钱不够,也不大会经营。这位管事不如去问问她,若能合伙就再好不过了。”
真珍听到这里,便问:“她做的点心,就是你平日做的那些么?”淑宁点点头:“有许多是我和她一起想出来的,我会做的,她几乎都会做,她会的,我倒有一多半不会呢。”
真珍便不再言语,卞财瞧着有六七成机会是许了,便磕头谢过两位主子,又谢淑宁。
淑宁在真珍家上完琴课,回到家后向母亲报告了这件事,又道:“上回额娘说阿玛上头压着人,咱家不好出面做生意,但若将军府那边真个与阿银合伙了,咱们跟着入一两股也好,不是为着那点钱,女儿想着,若咱们两家更亲近些就好了。有一件事,额娘大概不知道……”
她附在母亲耳边悄悄告诉她那天的马车冲撞事故,然后偷笑道:“今儿真珍明里暗里向女儿打听哥哥的事,女儿瞧着,倒有几分意思。”
佟氏有些心动:“真珍是个好姑娘,长得好,脾气也不错。难得的是她能够免选,婚事倒有一半儿能做主。武丹将军素来欣赏你哥哥,门第儿也是配得过的,若真的能成,倒是难得的好亲事。”她想了想,心中已有七八分肯了。
但她还有些顾虑:“但咱家出面的话,也太过显眼了,万一有人发难……”
淑宁想了想,说道:“额娘不方便的话,不如以刘姨娘的名义去做。一来可靠,二来嘛,她平日除了那八两银子的月钱,就没别的入息了。她吃穿都只用公中的,省下钱来给小宝。若额娘叫她多个财源,也让她更好过些。”
佟氏若有所思,摆摆手让女儿出去,她要自己好好想想。到了第二天,便坐了轿子到将军府与温氏商量了半日。
卞财与阿银经阿松和春杏引见,可说是一拍即合。阿银和将军府的点心学徒掌管后厨,卞财充当掌柜,用的是阿银订下的铺面。温氏出了一千五百两银子,佟氏以小刘氏的名义出了五百两,加上先前借出的三百两,算是第二大股东,真珍和淑宁也掏了些私房钱入股。
真珍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思,但淑宁心下却是冲着赚点外快去的。她虽然不缺钱,但是身为穿越大军中的一员,也该发点小财应个景。她自知不擅经营,也不去发挥现代人的管理理念,对店中运作一概不理,只是坐收分红就好。
妹妹们出了钱,做哥哥的也不好没一点表示。崇思带头,崇礼和端宁都出了点钱,不过两三百两,意思意思,算是对两位女性长辈的支持了。倒是小刘氏,对于突如其来的好处有些喜出望外,心知佟氏是想为她添点私房,心里对她感激到了十分,连大刘氏知道了,也觉得佟氏做得漂亮。
对于佟氏来讲,这一投资,不但可以令自家与武丹家关系更密切,就算丈夫离开广州知府任上或是武丹不再担任广州将军,两家的情谊也不会中断,同时也能为家中增加入息。至于小刘氏私房多了,她毫不担心,那钱总是要经过自己的手才能流到小刘氏手中,她不会从中克扣,但小刘氏也不会有机会坐大,她放心得很。
经过扩建店铺、重新装修、招聘店员、购买用具、研究食谱等一系列准备,这家茶楼直到九月重阳前后才开张,正好赶上一拨商船来粤的高峰,生意极好。
茶楼的名字取作“仙客来”,共分三层,一层大堂摆的俱是二尺见方的小桌,若客人来的人数过多,就两到四张拼在一起。二三层俱是雅间,隔音极好,是专供客人谈生意见朋友用的。大堂的客人可以吃到阿银的粤式点心、粥粉面和各色糖水,但招牌的宫廷点心,却只有包房的贵宾才能享用。
虽然卞财保证不会打出将军府的名号,但风声还是传出去了,不过茶楼点心美味,价格合理,环境服务都好,便有许多人心甘情愿地来光顾,不到三个月,就回了本。
到了年关时结账,各大小股东都有了分红。淑宁看到小刘氏含着泪从母亲手里接过一百两银票,低头瞄瞄自己手里的四十两银票和几两碎银,觉得这项投资还算不错。
第90章
春日
这个年全家都过得极“滋润”,佟氏忙着应付比往年多了一半的礼物,又要安排回礼,又要分派发给府衙属官的年礼,又要照拂因公殉职的差役的家小,忙得团团转,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
淑宁自进腊月,就没再出门了,整天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幸好今年多了小刘氏帮忙,几个管家也还得用,不然还真不知怎么应付过去。淑宁偶尔抽个空歇口气,都在暗想,再这样过几年,等自己出嫁时,恐怕早成了管家能手了。
虽然眼看着家里收到的礼物越来越多,其中还奇怪地夹杂了些不怎么值钱的东西,但淑宁依然留意到,父亲的精神憔悴了许多,常常早出晚归,眉间的皱折就没怎么平过,连新婚燕尔的苏先生也常常板着个脸。
其实广州城日益富庶,一般民众多是能维持生计的,码头和各大作坊都有招人,穷人若有把力气,或是做小工,或是当学徒,或是纺纱织布,或是做糖打铁钉之类的,都能混口饭吃。那些实在无法谋生的,或老弱病残,张保自十月起便命人整理出几间空屋,多多地备上干草被铺,免费供这些贫民和乞丐住宿,到了冬天,就每日供给两顿米粥,让他们能撑过寒冬。
张保所做的,不过是照着从前在奉天的做法行事,他如今是这一方父母,自然不需考虑太多。然而他的好官声传出去,赢得更多百姓爱戴的同时,却无意中得罪了上司朱巡抚。对方心里想偏了,以为张保做好人,是在故意讽刺自己不爱护百姓,明里暗里的,就有些难听的话出来。
其实张保是受了连累。武丹自来了广州,很快就掌握住海关那边的入息,把银子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收入国库,还得了皇帝的嘉奖。但觉得自己的好处减少了的巡抚衙门却暗暗恼火,又因为总督衙门那边离得远,不清楚这边的实际情况,抱怨分过去的银子少了,指责朱巡抚不好好为主子办事。朱巡抚两头为难,心头一把火无处烧去。武丹是奉了皇命行事的,他奈何不了,只好把气出在与武丹交好的张保身上。张保觉得对方还不算太过分,便默默承受下来,只是用心办好公务。
武丹察觉到这一点,倒对张保起了敬意,有时帮着说几句话,让其少受些气。加上他长子越来越能干,次子常与端宁相处,学问武功都有了很大长进,便越发欣赏端宁,常常召他过府去说话,顺便考究他的骑射功夫。
照淑宁暗中观察,自家老哥倒没什么异样,只是真珍的行为很值得研究。端宁过生日时她费尽心思准备礼物就不提了,因淑宁不出门,她光在腊月里就已经用各种借口到他们家来了四五回,而且每次都会有意无意地遇到端宁,跟他谈上几句,更别提在将军府里碰面的机会了。
佟氏心中越来越笃定,私下里跟温氏暗示过几回,两人算是有了点默契,只等过两年,孩子们年纪大些再说。
新年匆匆过去,今年的元宵灯节比往年更加热闹,花灯的品种数量都非往年可以相比,几个半大孩子又借机玩闹一番,端宁淑宁兄妹甚至还把小弟贤宁抱去看花灯,喜得他手舞足蹈。
开了春,崇礼和端宁打听到一位学问极好的贤士隐居在南昆山脚下,便换了寻常衣衫,只带着两三个从人和一车书本纸墨,告别了家人去向他请教。
初春的阴雨天气过去后,淑宁趁着天晴,又到将军府去上课。先生检查过她的功课,又听她演奏过新学的《秋江夜泊》,点点头,便开始教她《阳关三叠》。
课间休息时,淑宁悄悄坐到真珍身边,问道:“你今儿是怎么了?方才先生教琴,你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莫不是病了?”
真珍摇摇头,道:“没什么,只是觉得心中烦闷,没有精神。”淑宁窃笑道:“莫不是几日不见某人,心里便在闹腾?”
真珍恼了,红着脸张开九阴白骨爪就要抓过来。淑宁笑嘻嘻地躲开,见她又再抓,忙按住她的手道:“别闹了,先生会听到的。”真珍收了手,跺跺脚,掩着双颊坐下气恼。
淑宁便挨着她坐下,好声好气地哄了半日,才把她哄回来了,看到她脸上尚未消失的嫣红,正色道:“其实你若是喜欢我哥哥,直说就是,这有什么好害羞的?你这么大方的一个人,今儿怎么扭手扭脚起来?”
真珍愣了愣,脸又红了:“你……你就这样说出来了……”她低头咬咬唇,深吸一口气,抬头道:“你几时知道的?你哥哥……他知不知道?”
淑宁忍笑道:“就是他英雄救美那天知道的,也就你二哥那个书呆子看不出来,连我家春杏都在背地里问我你是不是看上我哥哥了呢。我额娘甚至都跟你二娘提过了,你难道没听说?”
真珍大吃一惊,继而又有些惊喜:“我二娘知道?那她怎么说?我阿玛……知道吗?”
“这个么……二夫人没有明示,只说过两年等你们年纪大些再说,但我额娘看着,觉得多半能成。将军大人知不知道,我不晓得,但他常常夸奖我哥哥,想来也是喜欢他的。”
淑宁看着真珍脸上漾开的笑意,觉得这姑娘真挺可爱,便问她:“你跟我说老实话,你是怎么喜欢上我哥哥的?在那天之前就没半点迹象,难道真是因为他救了你?”
真珍瞥淑宁一眼,嘴角含着笑,道:“以前只是觉得他是个疼爱妹妹的好哥哥,文才武略都比别人强,心里顶多是觉得他不错而已。但那一天,马车冲过来的时候,众人都被冲散了,我被行人撞得摔倒在地,等我爬起来,无论如何也来不及避开马车了。当时二哥离我足有一丈远,我以为必会被撞上的,谁知你哥哥一把抱住我往旁边拖,因为用力过猛,还倒在地上,可他却垫在我身下,没让我受一点儿伤。我刚跟那马车擦肩而过,出了一身冷汗,正后怕不已,你哥哥却柔声安慰我,让我平静下来,连自己手上的伤都不顾。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觉得他很可靠的。”
她讲到后面,脸越来越红,淑宁撑着下巴,听得津津有味,深深为当天没亲眼看见自家老哥英雄救美的场面遗憾不已。
不过真珍有点顾虑:“你方才说,连你额娘和丫环都看出我的心思了,你哥哥想必也知道的吧?怎么一点口风都不露?难道他不喜欢我?”她越想越怕,脸色也白起来。
淑宁想了想,道:“他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若是小时候,他心里有话都会直说出来,但在京里过了三年,越发成了没嘴的葫芦。有时候,我都猜不透他心里在想什么。不过如果他真不喜欢你,就会想方设法避开,可他照常与你说话往来,可见不讨厌你。”她很认真地对真珍说道:“我不会只对你说好话,但我哥哥是个好人,如果你们真的能两情相悦,我一定会站在你们这边的。”
真珍也认真起来:“我知道,既然我家里没说不行,我就大着胆子照自己心意行事了。我不是那等扭扭捏捏的女孩子,既然他不说,我就自己去问清楚他的心意。”
她的目光如此坚定,使她本人更加光彩照人。淑宁心中有些发酸,但想到这两人如此匹配,若端宁也喜欢真珍,日后必定能过得很幸福,便也在心底暗暗祝福二人。
……
回到家,淑宁意外地遇上前往京城送年礼回来的长福,这就意味着京里有来信了。她向长福问过好,便忙忙到上房去了。
佟氏坐在八仙桌旁,拎着信纸,正微微冷笑。淑宁看了心中一惊,忙向母亲请安,然后问她信里是否说了什么不好的消息。
佟氏淡淡笑道:“也没什么,不外乎是些琐事。倒是你二姐姐今年选秀,家里都忙着为她置办衣裳首饰,我们送回去的那盒子珍珠和二十来颗宝石,正好派上用场了。”
她撇了一眼那封信,凉凉地道:“其实费这么多心思做什么?难不成还真能选进宫去做娘娘不成?如今明摆着五阿哥看上了婉宁,皇上太后都心里有数,今年必是要留牌子的,等五阿哥年纪再大一些,才会正式把婉宁指给他。凭伯爵府的面子和婉宁阿玛的官职,自然是嫡福晋的名份。现在做什么衣裳首饰?小孩子长得快,今年做的衣裳,明年就穿不得了,何必白费劲儿?!”
淑宁听了有些奇怪,佟氏好像在生气,便走到她身后帮她捶背,见她脸色好些了,才问道:“额娘今儿是被谁气着了?难道祖母又要给阿玛纳妾?”
佟氏瞥了一眼女儿,嘴角微微含笑:“小鬼灵精,你怎么知道这些纳妾不纳妾的事?”
当然知道了,家里数年来为这个事都闹几回了,侧院那边还住着个小刘氏,难道是假的么?
不过这回淑宁猜错了,老太太并没有提起纳妾的事,她满付心思都在婉宁选秀的事情上。
原来是佟氏送回京里去的年礼,其中有一个箱子,是给四阿哥备下的。里头装了几匹贵重的彩缎丝缎,两匹柔软舒适的棉布,两匹薯莨纱,几方雕了吉祥图样的玉牌,三四个金玉扳指,几包上好的药材,以及几盒子西洋药。
本来佟氏为瞒人耳目,并未明说这箱子是给谁的,只吩咐二嫫收好,长福自会交待她送到南瓜胡同去。谁知老太太发现了,扣下了绸缎和玉牌扳指,几包药材也拿了去用。长福和二嫫虽有些体面,毕竟都是奴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叫人把东西拿走。
佟氏就是为此生气,就算是要为婉宁置办衣裳首饰,或是准备打赏的物件,也是老太太和大房出力。其他几房叔伯婶娘,若愿意呢,送些东西是亲戚情份,就算不送也是天经地义。三房自有女儿,就算要置办东西也该先为亲骨肉着想,何况他们已经送了不少绸缎和珠宝了。那一箱子的东西都是佟氏特意备了要送给四阿哥的礼,居然被自家人半途截了去,实在太过离谱。
佟氏冷笑道:“幸好老太太不识货,只管把那些看着贵重的东西拿了去,却不知那薯莨纱和西洋药才真真难得呢,便是棉布,也是四阿哥最喜欢的那种。你长福叔是个办事老到的,便花钱在京里买了东西补上,一起送到南瓜胡同去了。不然今年的东西只有那么点,就算四阿哥不在意,我还不好意思出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