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才说的那些归根到底不过是笑谈,博殿下一乐而已,殿下大可以听完便忘了。可我前不久听说的一件事,还望殿下千万要听到心里,慎重对待。”
“什么事?”
“今岁参加殿试的贡士少了一个人。”
孟尚怀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妄议朝政的话,赶紧抢在谢玄稷追问下去之前打断道:“这算什么稀罕事?这科考是最磨炼人心性的,考到一半便放弃的学子不在少数。你不是考了二十几年秀才考不中,便不考了吗?”
江临最讨厌别人提他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忿忿道:“姐夫,这哪里是一回事?”
谢玄稷亦沉吟道:“若是考秀才考举人屡试不中,放弃倒也是寻常。可好不容易通过了会试却独独不参加殿试,的确有些古怪。听你的意思,你是知道这背后有什么隐情?”
江临没有直接回答谢玄稷的问题,而是反问道:“殿下可知近来坊间都在议论今年的杏榜掺杂了不少水分?”
孟尚怀立刻黑着脸斥道:“你对科举的事知道多少,也敢在殿下面前胡说。”
谢玄稷道:“无妨,我也正好想听听。”
江临于是接着说道:“今年应试的举子有不少在天下文人之中颇具盛名,却无一例外都落了第,而上了杏榜的反倒都是些籍籍无名之辈。此事惹得许多举子心生不满,前段日子都闹到礼部去了。殿下大概也有所耳闻吧?”
谢玄稷那段日子正好为廖云铮的事情四处奔走,无暇关心礼部的事。现在听江临这么说,也只是将信将疑道:“这科举考察的是诸位举子的学识,而非声望,以此便说此次春闱有失公允,只怕是有失偏颇吧?”
他顿了顿,又道:“况且我听闻陛下钦点的探花郎卫淇茹古涵今,博闻强志,可见今岁的贡士里也有有真才实学的。”
不知道为什么,孟琬总觉得这夸卫淇的话由谢玄稷说出来就是哪哪都不对劲。
江临却从容一笑,“这名望自然算不得什么证据,但我若是说出那位未参加殿试的贡士的名字,殿下便全都明白了。”
“谁?”
“成王殿下谢玄翊。”
化名
此言一出,饶是在官场中沉浮数十年,见惯了各级官员如何营私舞弊,上下其手的孟尚怀,此刻脸上也显出极为惊骇之色。
这样的事情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大齐以文治国,讲究一个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恩荫制被废除后,科举取士便成为了国朝选贤举能最主要的途径。
科举是否公允不但关乎到朝廷的体面和名声,更关系着社稷的安危。
太宗皇帝忌惮世族的势力,有意提拔寒门学子。在沿袭前朝旧制的基础上,又大幅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名额。此外,考虑到寒门之家的藏书难以与世家大族相提并论,考试的形式也更看重应试者的天赋和悟性,取消了强调记忆背诵儒家经典的帖经,提高辞赋和策问的占比。由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除此之外,为防止宗室势力膨胀,太宗还规定宗室子弟只能在宗室学校就学,学而优者可作为太子和诸王的伴读入宫受训。闵宗朝之后,对宗室参加科举的限制有所放宽,但须另设考场且不得判为一二甲等。只有个“同进士出身”的名头不说,最后也只是授予一个虚衔。所以一般宗室子弟都不大愿意做等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成王如今地位何其尊贵,甚至离储君之位也不过只有一步之遥,他无缘无故去考进士做什么?
也难怪孟尚怀怎么都想不明白。
事情既已涉及到了成王,孟尚怀也不能再在谢玄稷跟前疾言厉色地呵斥江临,也只能紧盯着他,用眼神警告他别再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
谢玄稷闻言倒未喜怒形于色,只沉声道:“这样的事我都不曾听说,你是从何处得知的?”
江临没有被他突然严肃起来的态度吓到,反而是淡淡一笑,“殿下为人仁厚,议论人是非的话旁人自然不敢和殿下说的。可我不是做官的人,也不追求什么君子之道,便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了。”
见谢玄稷未出言打断,江临便继续不疾不徐地解释道:“此事我也是前不久在一个举子那里听到了些苗头,说是会试之后就听说了有位士子文采绝佳,颇得主考官青睐,前途不可限量。”
“偏生那位士子又是眉清目秀,仪表堂堂,长着一张叫人过目不忘的脸,举子间都传言今岁今上钦点的探花郎恐怕就是他了。在此之前杏榜虽已张布,可还没举行殿试,三甲名单尚未定下,大家便也都没有觉察出什么不对。结果近日名单一出,那位已获了贡士头衔士子不但不在一甲之列,而且连三甲名单都没进。一开始士子们还以为这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竟有人能只手遮天做出让人平白无故消失的恶事,一时间流言四起,在贡院闹得沸沸扬扬的。”
“谁成想那名字在士子之间被提及得多了,就有人咂摸出了不对劲。”他说到这里放慢了语速,似是有意卖个关子。
要说这江临也是天生的说书料子,孟尚怀这般不待见他,一时间也听得入了神,脱口问道:“这话怎么说?”
“那人的名字叫做墨翼。”
孟琬一个没忍住险些笑出了声,赶忙捂住嘴假装咳嗽。
她上辈子好歹也算是谢玄翊的一个诗文同好,对他化名参加科考的前因后果了解得再清楚不过了。
当时她听到谢玄翊给自己起了这样一个难听的名字,还拿这个取笑过他一阵子,说这哪里是想掩人耳目,分明是只怕旁人不知道那金榜题名的大才子就是他成王谢玄翊。
这辈子突然再次听到这个名字,她还真又被逗乐了一回。
谢玄稷却没有那么轻松,面色冷峻道:“这名字虽与成王的名字有些相似之处,可仅凭这个又怎么就能断定这就是成王。”
“小人行走江湖多年,自然是有一些门路的,要是想顺着某个方向去查,倒也是不难查到。殿下若是不信,也可亲自去求证,说不准还能摸出些蝇营狗苟之事。”
孟琬暗暗叹了口气。
就她所知,此事根本无关什么科场舞弊,也无关权位之争,就是谢玄翊一时心血来潮,想检验检验自己的学识在天下文人当中能排在什么位置,便化名报名去参加了科举,最后竟然还真就考上了贡士,甚至被当时的主考官盛赞他的文章行文铿锵,气势恢宏,辞采与意趣并美,乃不世之作。
用假身份参加科考当然是免不了要动用权势上下疏通的,不过孟琬并不觉得谢玄翊在阅卷上做了什么文章。
大齐为防止权贵氏族干涉选官,一直也都采取的是糊名制。要想买通当时的主考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绝对会牵扯到许多身居要职的官员。要是有人泄露出去一星半点,那是会被天下人指着脊梁骨唾骂的。何况他既为的是检验自己的真才实学,自然也是不屑于行此举的。
孟琬看出来了,舅舅大约了是才得了什么有心之人的挑拨就迫不及待地跑来和谢玄稷邀功,想要卖给他一个人情,以为他顺着谢玄翊冒名参加科举的事情查下去,就能捉住他的把柄。
可他实在不了解谢玄稷的为人,也低估了皇帝对成王的偏心。
其实在杏榜公布之后谢玄翊便已经自行到皇帝跟前请罪,并且把此事事无巨细地向皇帝汇报得一清二楚。
皇帝非但没有怪罪谢玄翊,反而觉得此事十分有趣,甚至还为自己的儿子有这般不世之才感到骄傲不已,恨不得全天下宣扬。
毕竟丑闻与美谈不过一步之遥。
它既可以被视作对礼法规矩的僭越,也可被称作文人的浪漫游戏。
不过之后殿试是由皇帝亲做主考官,定夺等第,难免有偏私之嫌。况且真让成王以贡士的身份和其他学子一起应试,传出去也不大体面。
最后皇帝思来想去,还是将那墨翼的名字从最后的三甲名单上划去。
可经过此事之后,皇帝对谢玄翊的恩宠反而愈来愈盛,总是向众臣夸耀成王谢玄翊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
要是谁真敢拿着这件事情去皇帝面前攻击谢玄翊,那便也是顺道骂了天子。非但不可能撼动成王的地位分毫,反而会在皇帝面前留下量小不能容人的印象,对谢玄稷百害而无一利。
孟琬这么想着,骤然间惊觉,与谢玄稷成婚不过才短短几日,她对于宫中之事的态度竟然有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她竟然下意识地维护起他来了。
她此前反复提醒自己不要入局,不要再卷入这些争端,因为她什么都把控不住,也根本什么改变不了。
说她自私也好,冷情也罢,她就只想逃得远远的。
外朝与后宫之中的争斗和其凶险,能保全自己和家人,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要让她再重蹈覆辙,在那些恩怨纠葛中撕扯,把前世的那些钻心刻骨的苦痛再重新经历一遍,那倒不如让她直接死了的好。
可她现在不这么想了。
她发现她根本完全没有办法放任自己对于谢玄稷即将滑向深渊的命运袖手旁观。
前世皇长子宁王早早便在储位之争中抽身而退,谢玄翊登基之后也并未对他有任何猜忌苛待,反而是划给他了一片封地,让他得以在富贵温柔乡里安度余生。
她自然知道谢玄稷不是那池中之物,他自有他的雄心抱负。
可而今他与谢玄翊说到底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若劝谢玄稷只去做一个富贵王爷,不去求那炙手可热的权柄是破解死局的唯一法门,那么她到底要不要试一试呢?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复杂,孟琬没法在这么短短一瞬之间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好在谢玄稷不是那种捉住了人把柄,便会急不可待地把人推到泥坑里踩死的小人。他听江临说了这么多,到了也只是点了点头道:“科举一事,事关国之根本,我回去之后会命人详查。若传言为实,亦会奏请陛下圣裁。可事情的原委还未弄清楚之前,希望江先生不要将此事到处传扬。诋毁皇子是重罪,到时连我也是保不住你的。”
江临笑容半分未减,拱手道:“遵命。”
有江临这样一个行走的隐患在,孟尚怀实在不敢留孟琬和谢玄稷在家中久坐了。
孟琬也瞧出了父亲满脸的不安,遂转过头问谢玄稷:“殿下晨起时还说幕府之内还有事要忙,那殿下是要现在回府吗?”
谢玄稷听出了她的意思,起身朝孟尚怀和江氏作了个揖,“岳父大人,岳母大人,府内还有些事情等着我处理,那我便不多叨扰二老了,改日定会再登门拜见。”
江氏却有些不舍,“殿下真的不再坐一坐了吗?要不还是用过了午饭再走。”
江临也道:“是啊,殿下便再多留一会儿吧,我还有许多话要同殿下说呢。”
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孟尚话连留人的客套话也不说了,马上拱了拱手,“殿下既有公务在身,臣也不好再耽误殿下的正事,日后若有机会,该是臣到府上拜会。”
孟琬也觉得今日舅舅的举动太过出格,出了孟府,立刻向谢玄稷解释道:“我舅舅就是那样一个人,走南闯北惯了的,总有些市井习气,又很护短。他也是因着你是我的夫君,才会去留心成王殿下事情,其实心眼并不坏,殿下别同他计较。”
“我知道。”
孟琬问:“那殿下刚才在路上一言不发是在想什么呢?”
谢玄稷也难得地说起了俏皮话,“在想今日因为你舅舅这番高谈阔论,孟大人不敢留我在府上用午饭。我倒真不介意他再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可现下却是真的饿了。”
孟琬眨眨眼,“那要不我请你吃饭吧。”
议论
马车在京师最繁华的长庆街上停了下来。街道两侧各家茶楼、瓦肆、当铺都陆陆续续开了张,热食铺子前飘着袅袅白烟。街上人流如织,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虽不得见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的盛景,却也多了几分寻常的市井烟火气。
谢玄稷仰头看向牌匾上“天喜酒楼”四个字,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眸光微微闪动了一下。
孟琬已经走到了店门口,见谢玄稷还站在原地没有跟上来,回过身冲他招了招手道:“殿……公子,咱们快些进去吧。”
孟琬一看便是这家酒楼的熟客。才进正堂,还没有开口说话,便有小二迎上来,十分热络地叫了声“孟姑娘”,又笑吟吟道:“姑娘有好些日子没来了。”
孟琬道:“前些日子家中有事抽不开身,这不刚一得空就想着过来尝一尝你家的果子。”
“这不巧了,咱家刚打南边来了一个新厨子,最会做茶果子了。我待会儿把各个样式的新品都送姑娘几个,姑娘也尝尝合不合心意。”
“那我便不客气了,”孟琬笑了笑,从荷包里拿出一块碎银递到小二手上,“对了,烦劳给我们安排一间清净些的房间。”
听到那句“我们”,小二这才后知后觉地将视线移到孟琬身后的男子身上。他瞧二人不算太亲近,也没有过于避嫌,便好奇多问了一句:“孟姑娘,这位郎君是?”
孟琬不欲和他解释太多自己的私事,便随口介绍道:“谢三,我的一个朋友。”
她说完下意识看了谢玄稷一眼。
他倒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始终板着一张脸,像是谁欠了他许多钱似的。
那小二“哦”了一声,挠了挠头,咕哝道:“咦?从前倒是没见过”。
说着又偷偷瞥了谢玄稷一眼,见他眉目锋利,不苟言笑,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好相与的人,也就不敢像和孟琬打交道那样上前套近乎,直接取了号牌,引他们到三楼的雅间坐下。
没过一会儿,伙计便将茶点端了上来。广寒糕,紫苏梅子姜,雕花蜜饯,雪花酥被分别盛在不同形状的碟子里,分量不多,但胜在精致。他殷勤地为二人斟了新到的香林茶,又问了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吃食要点,这才躬身告辞。
孟琬低头品着新茶,吃着茶点,被凉风吹得通体舒畅。余光无意间扫到谢玄稷,却见他一副兴致缺缺的模样,不免有些疑惑。
明明是他说肚子饿了要来吃饭的,可适才点菜的时候,她问他想要吃些什么,他只说随意,让她来安排就好。
她还当他是客气,没多想就把点菜的活一手包揽了。
可现在看起来,他好像是真的不大高兴。
才这么短短一刻钟不到,究竟是谁惹着他了?
孟琬不想让房间里的气氛变得太僵,便放下茶盏,替他夹了块龙井茶糕,眉眼弯了弯,笑道:“按理说请殿下吃饭,应该是去丰乐楼,遇仙楼这样的大酒家才合适。可我今日身上银钱实在没有带够,便只好请殿下来吃些粗茶淡饭了,还望殿下莫要嫌弃才好。”
她觉得自己笑得都有些谄媚了,可谢玄稷脸上仍旧没什么表情,只微微抬眸,不咸不淡地问道:“你请过多少人来这吃饭?”
孟琬还真仔细数了数,“总不下数十个吧,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觉得孟姑娘的朋友实在是不少。”
这话说得倒是风轻云淡,漫不经心,可怎么莫名有一种别别扭扭的味道。
孟琬托着腮帮子,一边回忆着上辈子的老黄历,一边说道:“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朋友。我那时候年纪轻,不过十五六岁,自诩聪慧,又爱繁华热闹,便学那些文人结诗社办宴会,常叫一群人在外头联联诗,作作词,有时候会叫上几个歌伎到这里把词谱了曲来唱。如今回想起来,看似人来人往,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其实并没什么可以交心的人,倒也是无趣得很。”
谢玄稷听这说法,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若有所思道:“你如今不过也才十七岁,怎么听你这口气像是已经七老八十了似的。”
孟琬也意识到了自己说漏了嘴,正准备说些插科打诨的话把话题岔开,可谢玄稷却并没有深究这个破绽的意思,反而问起了别的事情来。
“所以那位卫小公子不算吗?”
孟琬一愣,半晌才反应过来谢玄稷指的是她那句“没什么可以交心的人”,于是道:“我是年初才认识的卫公子,后来病了很长一段时日,就再没有来这里开过什么宴会,更不要说和他一起……”
她话还没说完,目光相触间,谢玄稷微冷的目光已落进了自己眼中,显然是对这个说辞不大相信。她突然又想起了另一件事,立时改口道:“哦不对,我前不久的确和他来过这里一次,不过不是来吃饭的。”
“是来商量怎么逃婚的吧?”谢玄稷冷不丁开口接道。
孟琬被噎了一下。
她不知道他今天吃错了什么药,怎么就突然计较起这件事情来了,但还是耐着性子和他好言好语地说道:“若殿下问的是这一件事,我也没有什么好隐瞒殿下的。就像殿下知道的那样,我前些日子的确想过做些什么事情让圣上和皇后收回赐婚的旨意,所以才邀了卫公子来此地相商。殿下还想知道什么,不妨直接问,何须这么拐弯抹角的?”
谢玄稷没说话,一口饮完了杯中的茶水,才幽幽道:“我没想问你什么,你不必那么紧张。”
“我有什么好紧张的,”孟琬也不甘示弱地回击道,“反正我不想嫁到相王府,你也不是第一天知道了,我又没欺瞒你什么。反倒是殿下,好像是忘记了我们先前的约定,真以我的夫君自居,平白无故地管起我的私事来了。”
谢玄稷被她堵得说不出话,良久才冷着脸道:“我没忘。”
说话间,伙计已陆陆续续将孟琬适才点的杏仁豆腐、盏蒸鹅、蜜煎笋、金玉羹、炙鱼端上了桌。道道色泽鲜亮,香味诱人。
氤氲的热气稍稍缓和了屋内冷硬的气氛。
毕竟天大的事情也没有吃饭重要。
孟琬看着这一桌丰盛佳肴,心情大好,挑起一箸炙鱼肉,送入了口中。
鱼皮酥脆,鱼肉鲜嫩,入口即化,还是当年那个味道。
她满意地眯起了眼睛,又挑了一块鱼肚子肉,蘸了辣椒酱,细细咀嚼起来。
她吃得开心了,便一边吃,一边语重心长地劝着谢玄稷:“其实我也知道殿下介意什么,男子嘛,总不希望被人戳着脊梁骨议论自己的妻子和旁人有什么私情,所以我在和你成亲之后也就没有再和卫淇有什么来往了啊。你也大度一点,稍稍收敛一下你的猜忌心,咱们在和离前也就能一直和平共处下去。”
谢玄稷沉声道:“我不是为这个,我问这些自有我的道理。”
孟琬叹了口气,也替他夹了一块鱼肉,又道:“别想你的道理了,尝尝这道炙鱼。别的我不敢说,但这道菜做得绝对不比宫里差。”
她记得谢玄稷前世同她说过,最喜欢吃皇后宫里小厨房做的炙鱼。可皇后对他的教导十分严格,不许他对任何东西表现出偏爱,以防下面的人揣测上意,谄媚奉承。
所以在某一次他多吃了一口炙鱼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吃过这道菜。
孟琬也是乍然想起此事才给他点了道炙鱼,想叫他吃得尽兴些。
可谢玄稷却是始终没动筷子,默不作声地等她把碗里的鱼吃得差不多了,又把话绕了回去:“你喜欢卫淇什么?”
孟琬一怔,险些被辣酱呛到。
她还未来得及把嘴里的鱼肉咽下去,又听他继续说道:“他学问好,文采好,能陪你吟诗作赋,谈古论今。你是因为这个喜欢他?”
这就委实有些无理取闹了。
孟琬搁下筷子,沉默了须臾,才冷声道:“殿下问这个做什么?”
谢玄稷道:“我并非有意要窥探你的私隐,只是今日你舅舅提到的科举冒名顶替一事,干系重大。若是真的仔细追查起来,多多少少会牵涉到你的卫小公子。我不过是想知道,你对这件事情,是怎样一个态度。还有就是,若抛开你们之间的情分,在你看来,他的才学是不是担得起这个探花郎的称号?”
孟琬本就打算和他聊聊这件事,只是一直没有寻到机会,此刻见他主动提起此事,便也就顺势说道:“殿下要是想和我谈这件事,我倒正好有些话想要对殿下说。”
谢玄稷眼神示意她说下去。
“这件事情,殿下最好不要参与,”孟琬正色道,“无论成王是否徇私,殿下这样的身份,瓜田李下,难免惹人非议。况且就我所知,成王的文章,确是佳句与深意兼得,就算真拿个一甲也不足为奇。若最后查实下来,成王并未买通主考官,伪造身份的事情又可大可小,说不准还会被郑贵妃他们粉饰成一段美谈。”
“到时旁人只会觉得殿下嫉贤妒能,陛下也会觉得你这个兄长随时盯着弟弟的错处,伺机打压,这反而于殿下的名声有损。”
谢玄稷沉吟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究竟如何,自然需要交由有司核查,我不会插手,亦不会去诋毁构陷他什么。可我也不会装作对此事毫不知情,任由成王拿着国家大事儿戏。至于旁人怎么看我,我管不着,我自己问心无愧也就是了。”
他顿了顿,倏忽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目光一凛,“我险些被你打岔绕过去了。我方才问的是,如果这件事情牵扯到了你的卫小公子,你当如何?”
孟琬没想到他这么能纠缠人,只好敷衍着回道:“那还不是只能公事公办,那不然我还能去向他通风报信不成?”
话音方落,屋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人声,紧接着又听见桌椅板凳翻倒的响动,噼里啪啦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孟琬和谢玄稷觉得不大对劲,起身一同走到门前。
房门还未推开,外面又骤然安静了下来。
“怎么回事?”孟琬疑惑道。
“估计是一楼有人喝醉了酒闹事,现在被人制住了。”
两人又重新回到座位上。
然而,不消片刻功夫,就听见楼下有人高声叫嚷道:“你们还愣着做什么,还不快去报官!”
闹事
聚集在一楼闹事的是在今岁春闱中落第的举子。
孟琬和谢玄稷闻声赶过去时,正堂已是一片狼籍。桌椅板凳被砸了个稀烂,菜饭汤水撒了一地,到处都是散落的碎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