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二人答道。
“这两营人马,本侯亲自提督。你们二人任参将,负责组建和日常训练。”
“定不负侯爷栽培。”
二人单膝跪地感谢道。
蓝太平也要趁这段时间,把私盐的事解决好。
他知道,自己要组建“三大营”不可能指望户部出钱养着。
在大明那有限的赋税中,军费开支少得可怜。
朱元璋虽然精于算计,但可惜局限于“小农思维”,什么都想做到自给自足不花费国家钱。
就比如这“开中法”,看似每年为国家省下几百万运输军粮的费用。
但实际上呢,在省去几百万两运输费的同时,也损失几千万两白银的“盐税”。
更多的是,“滋生”了大量的私盐贩子。
这样国家损失那就更大了。
这么看来,朱元璋只能算小账。
这样的人,永远发不了“大财”。
从现在起,蓝太平要给他们重新立“规矩”。
“侯爷,陛下有请。”
王钺低头弯腰,深躬一礼。
蓝太平这才一拍脑门,都忘了时辰了。
他一直在谋划,如何把盐利弄到自己的手中。而且还不能得罪淮西勋贵,毕竟他们都是自己人。
因为承天帝朱允熥,准许他可以不必每日上朝。
所以他今天光忙自己的了,忘了要去乾清宫帮大外甥批阅奏折了。
“走吧。”
蓝太平起身准备往外走。
“是”
王钺忙在前面引路。
在他直起身瞬间,蓝太平注意到他的脸肿了。
“你这脸?”
蓝太平疑惑的问。
“回侯爷,是奴婢乱说话,万岁爷给奴婢长得记性。”
王钺含糊道。
“哦”
蓝太平没再说什么。
很快,他就来到了乾清宫。
“臣参见陛下。”
蓝太平来到乾清宫,给朱允熥行礼。
“舅舅你可来了,快过来看看这个折子。”
朱允熥招手,王钺忙搬过来椅子放在御案对面。
“臣一忙起来就忘了时辰,让陛下久等了。”
“无妨,舅舅你快帮朕出出主意。”
朱允熥指着面前的奏折,满脸忧愁的说道。
蓝太平坐下后,拿起奏折看了起来。
这是户部尚书赵勉上的折子,是关于明年预算的。
大意就是各部上报的预算,远超今年的朝廷税收,请陛下定夺。
“看来文官集团先发难了。”蓝太平默念道。
“陛下,国库连这点预算都拿不出来吗?”
蓝太平看着奏折上,写的是明年预算为两千五百万石米。
这是大明的特色,用粮食交田税和发工资。
为何要这样做,一是大明缺少白银这种硬通货。
再一个就是为了预防贪污。
朱元璋设想的是成千上万石粮食,你要贪污的成本很大,风险也很高。
毕竟,这么多粮食要于储存和运输都不是易事。
“唉,大明立朝二十余载,这赋税也就一年二千四百余石。”
朱允熥叹息道。
蓝太平闻言心意一动,随说道,“陛下,你可知道盐税?”
朱允熥点了点头,“当初跟皇爷爷学治国理政时,他提到过还未建国时曾在控制区设立盐法,成立管理机构,令商人贩卖,每二十分而取其一,以资军饷。”
“现在改成了开中法,差不多每年课税四百万。”
朱允熥虽然不太喜欢学习,但是这脑子却很好使,只要朱元璋说过一遍他基本就记住了。
“据臣所知,这盐利远不止这些。”蓝太平摇头道,“陛下可还记得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利用职务之便,不仅私吞了太平府和镇江府等地的赋税,还私吞了浙西的秋粮。
贪污粮食的数量超过两千四百万石,这个数字是非常恐怖的。
这相当于大明一年的总收入,朱元璋震怒令锦衣卫彻查,最后从上到下诛杀四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