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局长的问题让会议室内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陈天宇身上,期待他给出个肯定的回复。
在大家目光聚集过来的时候,陈天宇露出思索状。
其实在段局长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思考。
按照他原本的计划,中级教练攻击机只是用来锻炼队伍的机型。
接下来,他确实还会规划一款载弹量更大的对地攻击机。
这款飞机将以米格-19的rd-9涡喷发动机为动力核心。
这样不仅能与未来会引进的米格-19共享后勤体系,极大减轻国家的维护压力。
更重要的是,在陈天宇看来,rd-9的性能潜力不错,完全可以在这个的基础上开发中型发动机。
说到具体的方案,陈天宇这时其实还没有定,因为他并不确定哪个能够说服空军采用。
第一个方案,参照的是道格拉斯公司那款经典轻型对地攻击机——a-4“天鹰”攻击机。
【a4攻击机】
那是一款将“极简主义”和“高效能”发挥到极致的杰作。
其结构简化到了极致,用极低的生产成本,实现了惊人的挂载能力和可靠性。
正是因为其用低成本实现了不错的性能,这款对地攻击机受到了不少用户的青睐。
在原时空,除了美国以外,不少国家都曾经装备过这款飞机。
这款对地攻击机的总产量高达2960架。
如果参考这款机型,即便rd-9的早期型号推力稍逊,陈天宇也有信心实现25吨以上的有效载弹量。
要是真搞出来,这款小巧精悍的攻击机必将成为华夏空军的利刃。
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这款攻击机还能作为“相互援助”的拳头产品。
即便是华夏坚持无偿援助,也为国家换回急需的资源和技术。
而第二个方案,则更加大胆,也更符合华夏原时空的国土防空战略。
这个方案就是参照歼十二的轻型超音速战斗机的定位,用新理念研制一款轻型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
【歼12】
要知道,在1975年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依托于地面雷达引导和机场起降的防空作战理念下。
这样一款轻巧、爬升快、成本低的“机场保卫者”完全够用。
它不需要太远的航程,却能迅速抵达战区,完全可以用速度和火力构建起一道低成本防空火力网。
为了让这款机型能够长期服役,降低空军装备支出,陈天宇在设计之初就打算融入多用途理念。
当未来防空理念改变,这款轻型超音速战斗机就能无缝转变为超音速高级教练机或轻型对地攻击机,继续发光发热。
同时对于那些经济拮据的兄弟国家而言,这样一款“买得起、用得好”的超音速飞机,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在陈天宇看来,这两个方案,一个稳健务实,一个着眼未来。
对技术、经济和战略进行了通盘考量,完全是当下最优的两个选项。
然而,段局长那石破天惊的一句话,将他所有的精妙构思瞬间推翻。
a-3发动机!
这可是个大家伙,用在图16重型轰炸机还行,拿来搞单发重型攻击机就有一点太大个头了。
陈天宇的脑海里再次回想起它的数据:
超过八十千牛的巨大推力,但也意味着超过一米三的巨大直径,和31吨的重量。
用它来造飞机,小巧、轻盈、极简这些词汇将彻底绝缘。
歼十二的路子,被这庞大的机体尺寸直接堵死。
a-4“天鹰”那样的优雅设计,更无从谈起。
思绪如电光石火般流转,陈天宇迅速完成了利弊分析。
他先是目光扫过会议室里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然后才给出自己的回复。
“段局长,各位首长。
使用a-3发动机来设计一款对地攻击机,从技术角度看,动力是绝对充裕的。
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a-3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加力燃烧室。
这意味着,基于它研发的飞机,将是一款亚音速飞机。”
“亚音速”三个字,像一盆冷水,让刚刚被点燃的热情稍稍冷却。
空军的几位领导眉头微蹙,显然对无法实现超音速感到一丝失望。
陈天宇捕捉到了他们的情绪变化,但他没有停顿,继续说道:
“不过,这并非坏事。
恰好我们与米高扬设计局联合进行的三角翼气动布局预研,目前也只有亚音速风洞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积累的差不多。
可以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搞设计。
所以,如果军方能够接受这款新的对地攻击机不能超音速。
那么,我们现在就有把握,基于a-3发动机和我们现有的三角翼研究成果,立刻启动研发工作。”
他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将刚刚冷却的气氛重新点燃。
“有把握?”
一位空军首长当即问道:
“陈总师,我问你,如果用这款发动机,新的对地攻击机,载弹量预估能达到多少?”
陈天宇在脑海中,用计算机先调出了后世美军a-7攻击机的数据。
这款飞机同样是单发亚音速设计,其tf41涡扇发动机667kn的推力比a-3略小。
但是它用这样的推力,实现了68吨的最大载弹量。
不过这款机型是1967年正式定型的,考虑到五十年代的材料科学、结构设计水平与六十年代中期的差距。
以及a-3涡喷发动机与tf41涡扇发动机的多处不同,必须留出足够的冗余。
陈天宇决定报得必须保守点,免得未来无法兑现。
想清楚后,他迎向那位首长期待的目光,清晰而有力地吐出了一个数字:
“保守估计,最大载弹量,可以做到六吨。”
“六……六吨?”
提问的那位首长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他瞪大了眼睛,声音都有些变调。
会议室里也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在座的每一位领导都清楚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他们心心念念,正准备花费巨大代价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其最大载弹量,也“仅仅”是三吨!
六吨,是伊尔-28的两倍!
不能“超音速”带来的那点遗憾,在“六吨”这个沉甸甸的数字面前,瞬间烟消云散,变得无足轻重。
什么速度、什么灵活性,在绝对的、压倒性的火力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