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节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本章:第498节

    所以如此有力量感的文笔应当是来自作家本人。

    那么是谁在追赶克莱斯特呢?柯尼斯心中升起这样的疑惑,书中描述的克莱斯特好像是被追杀的猎物那般被驱赶,迫使克莱斯特从一个地方,快速地搬到另一个地方。

    书中也提出了和读者柯尼斯一样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驱赶他?因为他的旅行是漫无目的的。

    “还好,还好他没有直接给答案,如果直接给了答案……”柯尼斯不认为有人可以充分了解另一个人,所以直接给出答案,柯尼斯会认为是传记作家的高傲!

    书中只是侧面给出回应,讲出了克莱斯特非常神奇的经历,三次被当作密探或是间谍逮捕。

    因为克莱斯特会在拿破仑征兵时想要征服英伦时在各部队游荡,在法国军队都挺近柏林了,他依旧在各个连队游荡,甚至在奥地利和法军决一死战时,他依旧在战场边缘游荡。

    “这么看来,克莱斯特有点……”柯尼斯想找一个准确的法语词汇来形容。

    说起来,这也是柯尼斯这样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才会这么多想法。普通读者看书,看到这一幕只会说:卧槽牛逼……

    接下来,作品开始发力了,书中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克莱斯特:“他只是从紧绷的弓弦上把箭射出,让矢镞离弦远去而已”,就像是发烧了不停更换额头上的shi毛巾,为了逃逸而逃逸。

    克莱斯特的一生不是生,而是一种独一无二地对毁灭的追逐,一种非同一般的狩猎,它带着其自身特有的、像野兽一般的迷狂,这种迷狂充盈着嗜血性和感官性,充满了残忍和恐怖。

    “不安吗?是国家毁灭的不安吗?所以落脚点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更换?还是更深一步?”柯尼斯通过文字感受到了这位德意志剧作家的心魔。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情的天才,其人生和创作都深受“魔性”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如此感情丰富的克莱斯特却并不擅长表达,甚至可以说他语言能力是笨拙的。这一点柯尼斯也能从《克莱斯特一生》中找到不少证明,最直观的是他自己写给友人的信件。

    所以他把一切都化作了文字。

    在逃逸时,写出了一部一部的作品。

    《破瓮记》《彭忒西勒亚》《海尔布隆的小凯蒂》《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

    精彩!

    “难怪克莱斯特的作品,风格多变——因为一生都在被驱赶吗?”柯尼斯感觉自己似乎开篇冷酷的话语,为这篇传记打下了基调。

    荷尔德林说是创作,更准确的是用诗歌在与神对话。

    他将诗歌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

    诗人可以是“众神的声音。”

    诗人可以是“人民的喉舌。”

    这是荷尔德林的坚守,也是他的心魔,更是他诗篇带有神秘和庄重感的主要原因。

    荷尔德林是“被闪电击中的大树”,在激情的烈焰中燃烧,最终化为灰烬。

    “‘信神的只有那些本身是神的人’。好壮美的诗句,荷尔德林在追求神性,那么我在追求什么?”贝德当前的情绪其实柯尼斯有点不同。

    后者是看完后对作家悲剧且精彩一生的叹息,而贝德是对自己的写作生涯有了怀疑,因为她仔细想来,也没找到一生追求的主题。

    说句题外话,或许很难理解外国诗歌的优美,但不求甚解地看看,是真会找到好多好句。如前面出自《诗人的使命》一诗的句子,让人想起了某部鸽了的国漫的经典台词“真正相信奇迹的家伙,本身就和奇迹一样了不起。”

    总上所述,出名的东西无聊时看看也可以。

    瞎扯的功夫,一晃大概又过了十几分钟。

    圆桌七人都看完了,包括主席奥尔在内都只看了一篇。不过各自的表情,都没了刚开始的游刃有余。

    喉咙里有很多话想说。

    顶尖

    “也累了,我们就讨论讨论吧。相信都至少看完了一篇。”奥尔说,“各位先生女士,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看的克莱斯特篇,有看过这位剧作家作品的人吗?”按照惯例,主席开口,再由副主席柯尼斯接话。

    “看过《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不过是很多年前了。”贝德说。

    众人也都理解副主席的举动,看看自己刚才看的传记,有没有出入。

    毕竟顾陆的笔力太有煽动性了,七人中有两人看的是尼采篇。相比其他两位,尼采在德意志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肯定有所了解。

    但看完尼采篇,以前对尼采的认知,有种被覆盖的感觉。

    “还记得讲了什么吗?”柯尼斯继续问。

    “应该是以黑森·洪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二世为原型的剧作,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但印象深刻的是弗里德里希因在战后的精神错乱,以内心的压抑,再加上他被囚禁于城堡,有很长一段人物理智与疯狂来回转换的独白。正是这个剧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这剧作好像被称作心理剧。”贝德说得很清楚,也是想副主席有更好的判断。

    也是希望一会她询问的问题,也能有不错的回应。

    柯尼斯闻言,又低头看了一眼刚才的稿件(都是用平板看的),他说,“这是克莱斯特作品里,都会存在的,人物撕裂般的思考弧线。延伸出来这就是对现实的强烈反抗,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克莱斯特的悲剧是注定的。”

    最后一句话,贝德听懂了,因为荷尔德林和克莱斯特虽然过程和性格,以及心上海不相同,但结局是一样的,注定的悲剧!

    “好像中国有一句古话,我不知道怎么念,含义是从古代到现代有才华的人,大多数都身世坎坷。”贝德说。

    “是[自古文章憎命达]吗?”柯尼斯用蹩脚的中文念出这句话。发音其实并不标准,但勉强能听出来。

    “可能是,”贝德也不知道对错,她说起自己的评价,“顾陆的传记作品是我从未看过的版本,因为在此之前,我想象不到,能和传记的主角产生极大的共鸣,顾陆先生用独特的手法让我们完全沉浸入其中情景,好像戴上了vr眼镜。”

    “另外,他的描写太精准了,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博尔赫斯。”贝德说,“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主席奥尔,同样是观看荷尔德林篇的他,赞同地点头,并且接话,“荷尔德林是被闪电击中的大树,象征他激情创作燃烧的光彩,以及注定化为灰烬的结局。”

    “克莱斯特是比作了只想要离开弓弦,却没有目标的箭矢。形容出迷幻艺术的根本。”柯尼斯向后接,“还用逃避就像更换发烧的毛巾,来表明他一直在激情与毁灭之间徘徊。”

    “尼采描述金属一样的天空,我感觉很准确。因为尼采一生中从未有人理解他,但他的思想也确实犹如天空一样宽泛。”

    最后有人补充。

    “看来各位先生女士对顾陆先生的新作,都很满意。”奥尔环顾一圈。

    众人有点头者,也有沉默不语者,都默不作声,不反对主席的说法。

    “听各位同僚的评价,再结合我自己看到的,我总结一下顾陆先生传记作品的优势,他能够将历史人物重新描绘。”

    奥尔说,“他拥有画笔、颜料和调色板,能够轻松创作出一幅肖像。他的文字中蕴藏的遗憾情感太重,哪怕我对这位艺术家没有丝毫看法,但看完之后,也让我叹息。这种情感甚至会覆盖艺术家原本在人们心中的模样。”

    这形容也非常的准确。

    哪怕是看尼采篇的两人,早有深刻看法也被改变了许多。

    发现这点后,有委员说笑,“顾陆先生应该去写战争宣言。”

    战争宣言——文化战争也是战争,顾陆完成国家任务的外交几部曲,何尝不是宣言?

    可凶了!看看茨威格,都被薅秃了。

    身为主席,奥尔了解到,当前众人的情绪都被文字左右,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他做严教委员会主席已有四五年,深刻知道一件事,好的文章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

    “顾陆先生的稿件,各位就拿回去,明天看完什么继续投票。”奥尔说,“也有更多时间思考。”

    话是这样说,贝德有点不乐意,都下班了,还给我安排工作干什么!

    贝德刚要出口提出异议,又想起她本来就有每天的习惯,《与魔搏斗的人》,明显是好作品,回去看看也没什么。

    况且,她也想看看文章,找一找写诗的追求,荷尔德林那般的。

    都答应了。

    那么委员会就开始。"


如果您喜欢,请把《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方便以后阅读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第498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第498节并对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