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节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一切以大橘为重 本章:第469节

    依靠小王子和借东西的小人,在童话领域地位是稳固的。

    平面国和蛤蟆先生,在科普领域,应该更加稳固。

    况且当前不发表,好像以后机会也少了。

    很快,顾陆接到一个电话,是汪社长的来电。

    还以为是欧维出版的事,没想到是——“小顾啊,还说你不会演讲!”

    “啊?”顾陆诧异。

    “前面邀请你来黑省共青团给我们讲讲,还说自己不善言辞。”汪社长说,“小顾,你对世界文化史,非常有研究啊。”

    “你在北大和元空老师的交流视频,在互联网上人气非常高。”汪社长又说。

    之所以打来这电话,是汪社长依旧想邀请对方来一趟黑省。

    兼任黑省共青团一把手的汪社长,太知道顾陆在中国的重要性了。

    诸多省级青团子之中,要想脱颖而出,不弄出点不同的东西,怎么行?

    哦对了,有件事忘记说了,总社扩招了。倒不是因为欧维这部作品,准确说是本来就缺人,这次书籍的火爆更是彻底拉爆。

    新青年出版总社新入行的职员小康,小声地询问,“感觉汪社长平时不怎么在公司啊。”

    “汪社长可是我们出版社的定海神针,你懂什么!”老编辑说,“汪社长可是黑省共青团一把手。”

    “哦。”小康点头,他并不知道这职位的含金量。

    “汪社长还是黑省作协的副主席。”老编辑继续说。

    “那是挺厉害的。”小康说。

    “……顾陆老师你知道吧?”老编辑说,“就是我们汪社长挖掘的,说一句是伯乐也完全没问题。打电话称呼也是小顾。”

    “卧槽?!”小康当前有深刻的体会了。

    严格来说,黑省青团子一把手>黑省作协副主席>顾陆伯乐,但来自于个人认知方面的问题,小康的惊讶是阶梯上升的。

    汪社长口中的视频,并非学生摄影,而是元空老师到北大的讲座,校方本就会录制视频。

    完整的视频两个小时左右,在北大官网安安静静地躺着,没什么人气,但经由学生切片的十几分钟视频,却点击量非常高。

    《顾陆和元空新老作家的交替之谈》

    《我来把写作分个等级吧,顾陆的硬核划分》

    《你支持元空,还是支持顾陆?》

    《为什么顾陆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

    等等标题,再加上欧维正热销,不吸引眼球才怪。

    通过视频,也可以看具体的情况。

    视频里元空在讲堂上分享着,对自己刚刚即兴创作话题进行一个总结。

    “今天,我所讲的即兴创作的利弊,只针对普通人,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元空指着自己。

    台下的学生们就不相信了,能在中国成为顶尖作家的人,怎么可能是普通人。

    当真是马云说自己当老师是自己最开心的阶段。

    前面举手的镜胖男嘀咕着,“这个逼装得一点都不好,我给零分。”

    只听元空继续说,“天才的世界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我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顾陆。”

    “顾陆老师是我们北大的学生,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作家,各位应该很熟悉吧?”元空说。

    此起彼伏的回应,很熟悉!

    在座都是九五后,完全是从小听着顾陆的姓名长大的。

    七嘴八舌地说着。

    实话实说,即便是北大校长,也没办法频繁上官媒。

    但顾陆,两次新闻联播(法国那次和俄罗斯这次),三次参考消息,四次环球时报专访(更多的顾陆婉拒了),n多次人民日报头条。

    “顾陆可是我好哥们,还曾经指导我写!”镜胖男嚎一声,吸引来不少目光。

    “?”身旁的顾陆。

    被顾陆指导过的网络?好像有点吸引人哦。座位附近的几个同学开始询问的名字……这小胖子是会宣传的。

    “你们知道顾陆为什么被称为天才吗?”元空也没想等同学们回应。

    他自己说,“十五岁写出小王子,十六岁参加国家文化交流团写出《不朽的逃亡者》,这些都只是基础。”

    “我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更惊叹的是顾陆老师的学习能力。”元空说,“我曾研究过顾陆老师的作品,我就非常地费解,看了五部长篇,五部长篇的笔锋全不同。”

    “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元空说,“这夸张得就像个外星人。”

    元空意识到自己有点激动了,手赶快地伸向保温杯。他之所以激动,是因为曾经也试过……自己尝试之后才感觉到,一本书换个笔锋是多么变态!

    看台下同学们眼神里透露着迷茫,水也喝不下了,他必须要让同学们清楚其中的利害。

    “广外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作家对知识的累积和利用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顾陆,另一类是排除顾陆以外的其他作家。”元空说,“我起初看到这说法,也认为非常的夸张,但了教授的理论,关于依恋型和依赖型创作的提出,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顾陆就是很顶尖的,看完一本书能够马上构思出一个故事,这种天才本身就一直在进行即兴创作。”元空说。

    好吧,他的得例子还是没有接地气,同学们感受并不强烈。老编辑的距离是有效的,元空是无效的。

    “其实我个人一直想和顾陆老师进行交流。”

    没错的,哪怕元空新书七出祁山的销量被挤压,但他本人是非常敬佩顾陆的。不谈畅销书,光续写托尔斯泰的遗作,就是难以想象的事。

    “元空老师,其实今天顾陆老师也在台下坐着。”

    短篇第一

    也只有卡萨诺瓦,人生经历足够传奇,所以才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元空思索,自己的一生除了成功就是成功,一点波折都没,唉完全不合适!

    顾陆本来不想秀的,被迫的,都是被迫的。

    他继续开口:“第二个阶段是心理学的阶段,是元空老师所谈及的司汤达,是自我表现达一个较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作家不再满足简单的复述,而是进行解剖和研究,寻找为什么行动,和为什么放弃行动的实在动机,如此就达到了角色内心的戏剧性。”

    “我把司汤达放在中间,并不是一种小觑,相反第二层的创作是写作最重要的阶段。‘我过去是什么人?我现在是什么人?我无法说清楚。’借用一句《亨利·勃吕拉的一生》中的这句话,来表达司汤达的写作生涯。他一直在解剖自身,以自身研究世界。”

    颇为激进的理念,法国文豪司汤达一直在写自己……元空想年轻人还是有点年轻。

    可静下心仔细想来,似乎也有道理,因为司汤达自己都说过“我最喜欢的是戴上一个假面具和改变我的名字。”

    再思索一番,为何司汤达即兴创作如此厉害,就是写自己

    通了!

    “司汤达开始了一种新的自我观点:自我作为主、客体,进行双重观察,达到内心和外部的双重描写。”"


如果您喜欢,请把《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方便以后阅读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第469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第469节并对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