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决战(上)·巡抚镇陕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本章:第85章 决战(上)·巡抚镇陕

    西安城的空气里,正弥漫着一种比瓦剌兵锋更可怕的东西——恐慌。

    朱仪征贴遍全城的安抚告示还在随风飘动,墨迹却已被富户们的流言冲淡。有盐商在酒肆里拍着桌子说:“朝廷要弃城了!听说要学唐朝借回纥兵的故事,让瓦剌人劫掠三日换和平!”这话像带毒的蒲公英,被逃难的人群带往街巷,连城墙根下讨饭的乞丐都在念叨:“要屠城了,快跑啊!”

    没人知道,这谣言的源头,竟是城隍庙前的说书先生。那日他讲《安史之乱》,说到唐军借回纥兵收复长安,答应“金帛女子任其取”,本是说书的噱头,却被有心人断章取义。三传两传,就成了“朝廷允瓦剌劫掠西安”,听得富户们心头发寒,连夜收拾金银细软往南逃。

    城南的浮桥上,混乱已到了失控的地步。盐商王元宝带着八匹骡子驮运金银,刚踏上桥板,就被涌来的难民挤得东倒西歪。一袋元宝从骡背上滑落,滚落在人群中,银锭子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光。王元宝眼睁睁看着那袋元宝被疯抢的难民踩进泥里,却不敢停留——身后的家丁正挥着鞭子抽打靠近的灾民,他自己则死死护着其余的骡队,像丢了魂似的往南岸冲。

    他刚过浮桥,身后就爆发出震天的哭喊。争抢元宝的难民们挤成一团,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被绊倒,瞬间被涌来的人潮吞没。混乱中,三个不及车轮高的孩童被活活踩死,小小的身子蜷缩着,肠子从破口处流出来,混着泥水糊在桥板上。更有人被挤断了栏杆,惨叫着坠入湍急的渭水,河面上很快浮起几具挣扎的尸体,转眼就被漩涡卷走。

    朱仪征带着士兵赶到时,浮桥上已是人间炼狱。栏杆上挂着被挤掉的襁褓,里面的婴儿不知去向;河水里漂着木箱、衣物,还有半露的尸体。有个老妇人坐在桥边,抱着被踩死的孙儿,哭声嘶哑得像破旧的风箱。朱仪征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血珠滴在青石板上——再这样逃下去,不等瓦剌人攻城,西安就先成了死城。

    “烧桥!”朱仪征突然嘶吼,声音盖过了所有的哭喊。士兵们愣住了,没人敢动。“烧!”他拔出佩刀,一刀劈在旁边的木桩上,“谁也不准再逃!要活,就跟西安城一起活;要死,也死在城头!”

    火把被扔进早已备好的柴草堆,浸过桐油的桥板瞬间燃起大火。烈焰舔舐着木梁,噼啪作响,浓烟直冲云霄,把半个天空都染成了暗红。南逃的路被彻底切断,难民们看着熊熊燃烧的浮桥,有人哭喊,有人咒骂,却没人再敢往前冲——那火墙像道生死线,逼着他们回头面对北岸的瓦剌人。

    朱仪征站在桥头,任凭火星溅在甲胄上。他身后,西安知府带着衙役们沿街喊话,把囤积的粮食搬到街口分发给百姓;老兵们教乡勇们如何用木棍格挡弯刀;连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都拿起了父亲留下的长矛。有个刚失去孩子的妇人,擦干眼泪,把家里的棉被撕成布条,给士兵们包扎伤口。

    当夜幕降临时,西安城的灯火渐渐亮了起来。城头的士兵们举着火把,百姓们在街巷里巡逻,连孩童都知道了要给守城的叔叔送水。朱仪征站在城楼上,望着北岸瓦剌营垒的灯火,忽然感到一阵踏实——人心,终究是被这把火给烧回来了。

    渭水的夜风里,还飘着浮桥燃烧的焦糊味。但西安城里,已听不到慌乱的哭喊,只有此起彼伏的号子声——那是百姓们在搬运石头加固城墙,是士兵们在检查弓箭,是这座千年古城在绝境中,重新燃起的生气。朱仪征知道,接下来的仗会很难打,但只要人还在,城就不会破。

    西安城头的风,卷着硝烟与麦香,吹得人心渐渐定了。

    朱仪征拔剑的那一刻,阳光正刺破云层。他亲手斩断坐骑的缰绳,那匹随他征战多年的白马不安地刨着蹄子,却不知主人的刀刃已对准它的颈动脉。“噗嗤”一声,血柱喷涌而出,溅在朱仪征的官服上,暗红的斑点像极了他亲手写下的“忠”字。他蘸着温热的马血,在城墙上写下誓言:“朱仪征,陕西人,与城共存亡!”

    百姓们围在城下,看着巡抚大人歃血为盟,有人抹起了眼泪。前几日还在哭喊南逃的汉子们,此刻攥紧了手里的农具——连父母官都敢把命赌在城头上,自己又怎能当逃兵?

    为了彻底斩断侥幸,朱仪征下令将几个趁乱逃跑的士兵、私藏粮食的衙役拖到桥头。他们的尸体被吊在烧焦的浮桥残骸上,下方立着块木牌,浓墨写着“逃者如斯”。风吹过尸身,发出呜呜的声响,像在警示每个动摇的人。从此,西安城里再无人敢提“南逃”二字,连哭闹的孩童看到桥头的尸体,都会立刻噤声。

    开仓放粮的命令,比任何誓言都管用。朱仪征亲自坐镇粮仓,挽起袖子掌勺分粮。他的官服还沾着马血和烟灰,却一丝不苟地给每个百姓舀米,粗粝的手掌碰到妇人的陶碗时,对方慌忙跪下磕头,他却伸手扶起:“都是西安的子民,该同甘共苦。”有个老汉捧着碗里的糙米,看着巡抚额角的汗滴,突然对着粮仓方向磕头:“大人放心,老汉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护着城墙!”

    消息传到周边卫所,守城的士兵们再也坐不住。泾阳卫的百户带着三百人连夜赶来,说“不能让巡抚大人孤军奋战”;咸阳的乡勇们推着自制的投石机,沿着官道往西安集结;连最远的凤翔卫,都派来五十名弓箭手,箭囊里的箭矢刻着“还我关中”。

    修复城墙的工程热火朝天。朱仪征定下规矩:“每修三丈,赐米一斗。”百姓们扛着石块往城头跑,孩童们提着水桶跟在后面,连小脚的妇人都来帮忙和泥。有个瘸腿的瓦匠,带着儿子在城砖上刻下“永固”二字,说“要让瓦剌人知道,这墙拆不掉”。

    当第一支朝廷精锐抵达西安时,朱仪征正在城头检查新砌的砖缝。一万五千明军甲胄鲜明,佛郎机炮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对着城头拱手:“太子殿下令,末将驰援西安!”

    朱仪征望着远处扬起的烟尘,突然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他摆摆手,让亲兵扶自己下城,回到府里倒头就睡,连脱甲胄的力气都没有。这一觉,他睡了整整一天一夜,梦里全是渭水的浪涛和城头的“忠”字旗。

    而渭水北岸的博罗纳哈勒,正忙着把抢来的粮草往宁夏西卫运。那个软骨头守将送来密信,说李贤的军队已逼近西卫,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可当他带着最后一批辎重准备动身时,突然看到南岸的明军开始北渡——甲胄精良的骑兵踩着浮桥冲锋,佛郎机炮的炮口对准了北岸的营垒,旗帜上的“明”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是明军主力!”博罗纳哈勒的瞳孔骤然收缩。他认得那些旗帜,那是朱瞻基亲率的京营精锐,士气如虹,与之前的乡勇截然不同。再看自己的部队,粮草见底,士兵们望着西安城头的火光直发怵,连最悍勇的亲卫都露出了怯色。

    “撤!全军北撤!”博罗纳哈勒终于咬碎了牙。他知道,南下的梦彻底碎了,再不走,恐怕连北归的路都要被截断。瓦剌大军慌乱地收拾营帐,马蹄踏过丢弃的劫掠品,像条丧家之犬,沿着来时的路仓皇北逃。

    渭水的波浪拍打着两岸,南岸的西安城渐渐恢复了生气,北岸的瓦剌营垒却空了。朱仪征站在城头,看着北撤的瓦剌人,忽然想起曹静的木像。他转身对身边的将领道:“告诉太子殿下,西安守住了。”

    风穿过城垛,发出呜呜的声响,像在回应那些战死的魂灵。阳光洒在西安的街巷里,百姓们开始清扫战场,孩童们在空地上追逐嬉闹,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守城战,从未发生过。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是朱仪征的决心,是曹静的忠魂,是无数普通人的勇气,才让这座千年古城,在烽火中保住了尊严。

    明军先锋营的大帐里,邓恒正对着地图沉思。这位邓愈的后人虽年轻,眉宇间却带着将门的锐利。细作刚从瓦剌营中传回密报,其中一句“博罗纳哈勒左肩有月牙形胎记”让他眼睛一亮——对付这种骄横的敌将,硬拼不如攻心。

    “来人,取些木片来。”邓恒提笔蘸墨,用蒙语在木片上写下:“博罗纳哈勒浑身刀枪不入,唯左肩胎记是命门,中者立毙。”他故意将字迹写得潦草,像急着传递的密信,又让亲兵在木片边缘刻上瓦剌部落的狼头纹。

    深夜,渭水上游漂来数十片木片。瓦剌士卒清晨打水时,发现了这些顺流而下的“密信”。有识字的士兵念出上面的字,人群瞬间炸开了锅——主将的胎记是私密事,汉人怎会知晓?更可怕的是“命门”之说,让不少人想起博罗纳哈勒平日耀武扬威的模样,心里顿时打起鼓来。

    消息传到博罗纳哈勒耳中时,他正在擦拭那柄“饮血”长矛。听闻汉人知晓自己的胎记,又造谣说是命门,顿时气得脸色铁青:“一派胡言!”可转身看到帐外士兵们窃窃私语的模样,一股莫名的恐慌却顺着脊椎爬上来。萨满在一旁煽风点火:“汉人会妖法,需用火克之!”

    博罗纳哈勒竟真的信了。他让亲兵按住自己的左肩,看着萨满举起烧红的烙铁,皮肉被烫得“滋滋”作响,焦臭的气味飘出营帐,连帐外的战马都惊得刨蹄。“这样一来,汉人妖法就破了!”他咬着牙嘶吼,冷汗却浸透了战袍。士兵们远远看着帐内的火光,窃窃私语:“主将若真不怕,何必自烫皮肉?怕是真心虚了。”

    与此同时,渭水南岸的堡垒里,正上演着另一番景象。朱仪征将家属接到此处,并非为了避险,而是要告诉军民:“我全家与城共存亡。”他的妻子每日带着妇人们在伤兵营忙碌,指尖被草药染得发绿,却笑着给断腿的士兵喂粥;十岁的女儿朱淑,在堡垒的空地上摆起沙盘,教难民孩童认字,稚嫩的声音念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某日清晨,瓦剌派来小股骑兵试探。他们刚靠近堡垒,就听到墙上传来整齐的歌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是《秦风·无衣》,那是两千多年前秦人抗敌的战歌。唱歌的不仅有士兵,还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汉,甚至连朱淑都站在母亲身边,小脸涨得通红地跟着唱。

    瓦剌骑兵愣住了。他们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到那歌声里的血气——不是哭嚎,不是哀求,而是一种宁死不屈的劲儿。有个在中原当过奴隶的老兵,听懂了几句,突然勒住马:“这是汉人在说,要同生共死。”他想起自己部落被博罗纳哈勒劫掠时的惨状,突然觉得手里的弯刀格外沉重。

    “撤!”带队的百夫长烦躁地挥挥手。骑兵们调转马头,蹄声散乱,再没了来时的嚣张。堡垒上的歌声渐渐停歇,朱仪征的妻子望着敌骑远去的背影,将一块刚烤熟的饼递给身边的士兵:“吃点东西,养足精神。”

    渭水两岸,风向悄然改变。

    北岸的瓦剌军营里,士兵们得知主将的左肩竟然烫出了疤痕而窃窃私语;南岸的堡垒中,妇孺的歌声与士兵的操练声交织成一片。邓恒站在城头,看着北岸瓦剌营垒的炊烟日渐稀疏,嘴角则勾起一抹笑意——胜负,早已在人心的天平上,悄悄倾斜。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第85章 决战(上)·巡抚镇陕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第85章 决战(上)·巡抚镇陕并对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