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侯更是一头虚汗,吓得不轻。
他是真的认真调查了的,可也没想到这案子背后竟然还会隐藏着这么大的惊天阴谋。
事情还得从谢瑾怀带着柳枝去往诸葛府的那天说起。
谢瑾怀和诸葛云在讨论完卷宗后,便按照柳枝的提示一步一步的找到了证据,也慢慢的推理出了事情的真相。
按照柳枝的提示,诸葛云的确是在驿站里,找到了李毅祥写给家里的家书。
虽然那封家书没有留名落款,但诸葛云一眼便瞧出那字迹绝对就是李毅祥的字迹。
于是诸葛云便把李毅祥的家书带回了府中拆开。
这才发现李毅祥寄回家中的竟然是他随身不离的日志。
这本日志前半段都是他每日的生活记录,直到后半部分,李毅祥把自己去往荆州赈灾的全过程都记录了下来,并且他像是有先见之明,为了这个证据的真实有效性,他还在涉及荆州赈灾的日志上,全部盖了自己的私章。
若是按照被害官员李毅祥在日志上的记录,那彭志怀便的的确确是被冤枉的,而且彭志怀的每一样举措,都是在为赈灾做着无私奉献。
例如彭志怀用高价银钱买粮这事儿,看似是贪污受贿,可实则只是为了赈灾的无奈之举。
当初松原县受了水灾之后,当地粮价疯涨,甚至有不少不良商家利用百姓们的恐慌疯狂哄抬粮价,官府若是不出面控制,只怕朝廷给再多的赈灾银也无济于事,根本买不到赈灾粮。
所以松原县县令彭志怀,为了压下粮价,便借着自己家族本就是大粮商的便利,让家族把所有储备的粮仓全都打开放粮,并且粮食的售价维持在灾患之前的价格。
这样的确短时间之内稳定了当地的粮价,但自家粮仓也逐渐见底,难以再坚持太久,可为了彻底打消那些商人炒粮价的念头,彭县令便不得不让家族的人拿着赈灾银去周边县城买粮。
第141章
冤案真相当彭氏家族的人,带着赈灾银去周边县城买粮时,却发现在附近受灾并不严重的县城里,粮价却上涨的幅度是平常价格好几倍。
若是不在这附近购买高价粮食运回去,那么松原县的粮价也会在短时间之内崩掉。
所以彭氏家族的人,为了松原县的粮价稳定,让百姓们能吃得起粮,便咬牙花高价把那些粮食买了回去,用正常的价格向老百姓们售卖。
虽然这能解释清楚,彭志怀拿赈灾银高价买粮的原因是形势所迫,而不是所谓的贪墨,可朝中还是有几位大臣对彭志怀的做法表示不能理解。
“他为何非要管那粮食价格?若是他肯把自己家中的存粮都用来赈灾救济难民,也不至于粥厂无米可煮,让那么多官员枉死?他虽算不得贪墨,可也是因为他能力不足,间接害死了不少人的性命!”
此言一出,也有不少大臣纷纷附和。
他们都认为,彭志怀这是因小失大。
若是彭志怀不管粮价,把他家族的粮食都贡献出来,或者用赈灾银把彭氏家族卖给百姓的粮食发放给灾民,也就不会导致后面灾民没有粮吃的现状。
谢瑾怀看向那位提出质疑的官员,反问道:“这位大人,难道在你眼里,无家可归之人才叫难民,普通百姓就不需要朝廷的帮扶了吗?”
“若不管控粮价,你们可知那松原县的难民数量会再增加几倍吗?两倍?三倍?亦或者是十倍之多也不是不可能!”
“当普通百姓,也都买不起天价粮食的时候,时间久了他们也就都成了难民!”
“那个时候,难民数量再增加几倍,朝廷下拨的赈灾银海有用吗?就算那彭县令的家族是当地最大的粮商,面对那么多难民,也绝对支撑不住!”
谢瑾怀的话让许多曾经有过赈灾经验的大臣很是共情。
他们纷纷站出来附和道:“皇上,谢大人说的没错,这若是受灾地区的粮价不稳定,是会导致更多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届时他们就会成为新一批的难民!”
“那么朝廷拨再多的赈灾银粮,也养不起那么多的难民啊!”
“长此以往下去,就会成为恶性循环,永无止休。”
“所以管控当地的粮价,才是赈灾最首要的事情。”
“彭县令,他没有错!他牺牲家族利益,为百姓着想,当真不应该扣上这一顶贪污的帽子!”
尽管多数的大臣都站在了彭志怀这一边,可还是有少数几位大臣不依不饶,依旧认为粥厂没粮,让灾民挨饿就是彭志怀的失职。
就在双方激烈争执不休的时候,谢瑾怀又说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
他叹息一声道:“若非要说那位彭县令有什么错,那么他最大的错就是低估了人性的丑恶!”
“粥厂里的赈灾粮,彭县令不是没有提前预备下,可是却被有人故意纵火烧粮,导致粥厂没有大米,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谢瑾怀给众人展示了钦差大臣李毅祥后面的日志内容。
原来当初李毅祥在粥厂巡查时,发现粥厂熬煮的粥居然稀薄如白水,筷子亦可浮于粥面之上,是完全达不到朝廷规定的赈灾要求的。
李毅祥在一时气愤之下,不听官员辩解,直接用尚方宝剑将粥厂官员全都斩杀,那时的李毅祥也与旁人一样,认定了松原县大小官员都在昧着良心贪墨赈灾粮。
于是李毅祥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调查清楚此事,要将贪墨的官员全部绳之以法!
可当他找到松原县县令彭志怀对峙时,却发现事情根本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
彭志怀将他的计划和作为全部和盘托出,并且将家中账本,以及对赈灾银的各项开支明细全部奉上。
这时李毅祥才得知了彭志怀的本意。
彭志怀为了控制松原县不断飞升的粮价,竟然愿意牺牲家族利益,开仓放出所有存粮,并且以正常价格售卖。
只是彭志怀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居然会激怒那些无良的粮商。
他们利用灾难发财,故意哄抬粮价,想以此赚个盆满钵满。
可奈何松原县的粮价因为有彭氏家族刻意控制,一直无法上涨,他们便开始利用了各种损招,想要让彭氏家族难以支撑下去。
例如,他们会故意找人混迹在难民之中,去讨要米粥,消耗粥厂粮食,但很快他们便发现此招见效颇慢,便想出了更下流的招数。
于是他们更丧心病狂的在夜里对粮仓放火,烧毁了不少的赈灾粮。
见赈灾粮被烧毁,荆州的各大粮商们都蠢蠢欲动,想要闯入松原县分一杯羹。
可彭志怀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拿赈银去周边县城买了高价粮食回来应急,但此时已经是杯水车薪了。
那些奸商还并不满足于此事,故意在民间散播谣言,制造恐慌,说粮草不够,价格即将暴涨,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百姓疯狂囤积粮食,而没有买到粮食的百姓,便不再吃自家的存粮,转而都装成难民,日日混迹在粥棚附近,讨要米粥。
这样一来,彭志怀买来的应急粮,很快被消耗殆尽,一直是在用彭氏家族多年的基业苦苦支撑。
李毅祥得知此真相后懊悔不已,自己竟然错杀无辜,差点冤枉了彭志怀。
因怀着愧疚之心,李毅祥决定要将作恶之人找出,在深入调查后却发现,那些故意哄抬粮价,敢如此狂妄烧毁赈灾粮草的粮商们的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是官官相护,是他们背后有人撑腰,才让他们敢如此嚣张狂妄,利用天灾发横财!
也正是因为李毅祥调查到了不该知道的真相,所以才会在松原县被人毒杀,来灭他的口!
而李毅祥死后,他原本私下拨给彭志怀救急的赈灾银,也被有心之人说成了赈灾银被盗窃,成了掩盖他死亡真相的伪证,同时也让彭志怀被冤枉成了贪墨盗窃赈灾银的大罪人。
众朝臣听完,异常沉默,没有人敢在此时出言。
谢瑾怀朝着户部尚书,认真问道:“下官还知道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便是朝廷拨赈灾银时,虽然是足额发放给了灾区,可为什么原本该一同被拨下来的赈灾粮食,却被换成了银两,大人你不觉得这其中很有蹊跷吗?”
第142章
突击检查(
修)一般来说,朝廷赈灾一般都是拨银钱和粮食是一起的。
甚至有时候赈灾的救济粮是要比银钱更重要的,毕竟固定数量的粮食能救济固定人数的难民,可固定的银两却不一定能买到固定的粮食数量。
就例如此次荆州发生的事情,粮食价格疯涨,再多的银两都难以买到粮食,那这灾该如何去救呢?
面对谢瑾怀的质问,户部尚书抬头与谢瑾怀对视了那么一瞬,却猛然又垂下了眼眸。
户部尚书只觉得心如擂鼓,惊觉谢瑾怀那一双幽深的眼眸仿佛能看透一切,竟让他一瞬间有了恐慌之感,在心头翻涌!
但他毕竟纵横官场多年,也不甘心自己被这么一个年轻人将气势给压了下去。
于是很快便收拾好情绪,强硬的回道:“粮草筹集也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这几年灾祸不断,国库里的存粮都是不到万不得已之时才能开仓拨粮,有时候灾情不严重的情况下,都是多拨赈灾银款,让当地官员自行筹粮。”
“你若不信,大可以去查,我给荆州拨下银款是要比规定数额多出一些的,以用作粮价上涨时产生的溢价部分。”
户部尚书的话,乍一听的确是没什么问题的,也算解释的过去。
可谢瑾怀却觉得其中的猫腻不少。
便继续追问道:“实不相瞒,下官因此事,对朝廷这几年的赈灾方案也大致做了个调查。”
“更有意思的是,这几年大大小小的灾患,朝廷却从未拨过粮食,都是用赈灾银代替,所以国库的粮仓也是从未拨过粮食出去的,那么按理来说,国库这几年的存粮应该是不少的?”
户部尚书立马变了脸色,语气不善:“你这话什么意思?”
“下官的意思是,若这里没有猫腻,还请户部尚书,打开国库粮仓,接受众人核查,看那粮仓里的粮食数目,是否和账簿上登记上的数目一致!”谢瑾怀眼神锐利,宛如一把利刃像是要直接戳进对方的心肺里。
闻言,户部尚书差点腿软,踉跄的往后跌退了几步。
若不是旁边同僚把他扶住,他或许还真会被一个年轻人的威胁吓破了胆。
谢瑾怀其实早就察觉到了此次事件被人忽略的细节。
就是那些粮商背后,除了要有靠山,有官官相护以外,他们究竟是从哪里弄来了这么多的粮食?
竟然可以在灾患发生时,有足够的存粮去哄抬物价,从而牟取暴利呢?
这些年南燕国灾患不断,很难有大丰收的时候,粮食也因此格外紧张,所以导致各地粮商们收粮食都是极其困难的,只能在收成好一点的时候勉强存一点。
可那些在灾荒中能供给粮食的商户,家中的存粮像是源源不断,每次都靠着高价提供赈灾粮而赚的盆满钵满。
而且谢瑾怀也派自己在江湖上的关系去打听查证过,那些涉及哄抬粮价的商户,大多都是从京城里运粮过来的。
可京城繁华,耕地本就少,哪里能有那么多粮食,供给给全国各地呢?
除非那些粮商拿来哄抬粮价的粮食,是出自国库!
众人唏嘘一片,也渐渐能想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诸葛云其实也很震惊,拿到证据的那一刻,他也只是以为,是那些故意哄抬粮价,作恶的奸商才是导致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
可他也没敢仔细想,这背后竟然能牵扯出那么大的利害关系。
群臣都好奇着,此事皇帝究竟会如何抉择?
毕竟那户部尚书高渊,可是皇帝的亲舅舅!
高氏一族也曾经是皇帝为夺得皇位的功臣,相当于皇帝的左膀右臂!
若是高渊真犯了此等大错,处置他就等于让皇帝自断一臂。
果然,皇帝蹙眉,心中甚是犹豫,他倒是没想到此事儿背后竟然是这么的麻烦。
若是答应,万一高家真有问题,他该如何处置?可若是不答应,又似乎难以服众。
镇国公见此事闹得如此严峻,也知道没有个具体结果是无法收场的,于是他只能毅然决然选择支持谢瑾怀。
他率先开口道:“此事关乎南燕的江山社稷,必然不能马虎,还请陛下下令彻查此事!别让枉死的大臣,和天下受苦难的百姓寒心!”
安王也是支持谢瑾怀的,他上前一步道:“对,还请陛下早日彻查此事,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其实安王早就察觉这朝中腐败之风极为严重,可因他的身份敏感,不适合过多参与此事,便一直隐忍不发。
如今他瞧着谢瑾怀敢如此孤勇,敢凭借一己之力,对抗一整个贪官污吏集团,让他为之动容,便不顾一切想要全力支持他。
因为有了镇国公和安王两位重臣带头,于是朝臣们纷纷开始站队附和,几乎有一半的朝臣都开始请命,支持彻查此案。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原本该是谢瑾怀未来岳家的梁太师,却并没有选择支持谢瑾怀的意思,反而是一副不参与,也不反对的态度,像是想要独善其身。
皇帝扫了一眼跪了一地的朝臣,心中虽有些不情愿,可瞧着众朝臣们都眼巴巴等他放话,终是选择下令彻查。
于是国库的粮仓便被突击检查了。
当天,皇帝便携文武百官,一起去了负责储备应急粮的粮仓。
此消息被封锁的很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通风报信,户部尚书更是惨白着一张脸,硬着头皮跟了过去。
粮仓的修建地址是在京城郊外的山谷里。
此地是朝廷的粮仓,本应该是重兵把守,管理严格的,可文武百官还没走近,只是远远一瞧,便能看出这里的守卫们极其懒散,没有半点严谨的样子。
果然,皇帝的脸色微不可查的变了,众人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了。
负责看守粮仓的守卫头领也是头一次见皇帝亲临此地,特别是听闻皇帝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开仓核查粮食数目,顿时吓得瘫软在地。
他只能绞尽脑汁的想着法子辩解道:“皇上,这谷仓的门开不得啊!”
皇帝微微蹙眉,“为何不能开?”
第143章
再也笑不出来守卫头领解释道:“这是出粮口,若是随意打开了,里面的那层挡粮板万一不牢固,满库的粮食就会瞬间涌出来。”
这时,户部尚书也出来阻止道:
“朝廷有规定,粮仓的大门除非朝廷下诏拨粮救赈,不然不到粮食的轮换时间,这仓门是绝不允许打开的!”
那守卫头领也附和道:
“尚书大人说的是,这仓里的大米还不到五年轮换时间,若是此时开仓粮食涌了出来造成损失,这责任又由谁来担着呢?小人只是个守卫,万万担不起这责任啊!”
皇帝也有些犹豫,看向谢瑾怀道:“朝廷的规定,朕虽身为天子,也的确不好随意打破啊!更何况,可若这事儿真是误会,事后又该如何是好呢?”
谢瑾怀知道,户部尚书不过是想拿担责的事情,想要以此吓退他!
可这些人却不知道,他谢瑾怀从来不是一个被吓唬大的人。
谢瑾怀朝着皇帝行礼,依旧坚持己见道:
“皇上,微臣认为,正因为粮仓不能随意打开,没有人会随时去查,这里面才有可能暗藏玄机!”
“臣恳请皇上开仓检查,若是出了事情,这责任全都由臣一人承担。”
户部尚书冷笑道:“你不过一个六品小官,除了武德侯府家嫡子的身份,你还能拿什么承担这么大的损失?”
此时,镇国公和安王也都不约而同的站了出来,都表示若是出了事,愿意和谢瑾怀一起担责。
安王更是豪气的表示道:“若是这粮仓真如户部尚书所言,是满仓,那么浪费损耗掉的粮食,便由本王的安王府补上!”
毕竟安王是有封地的,而且他的封地位置极佳,甚少有灾祸发生,连年风调雨顺,百姓们每年都是大丰收,所以安王府别的没有,粮草倒是管够。
见安王与镇国公府这般说,皇帝自然是没有理由再拒绝,于是一声令下便命人打开了粮仓。
然而当那粮仓的门被打开时,里面的景象的确是惊呆了众人。
只见那原本应该满到可以溢出来的粮仓,却只有沉底的一点点,那深度连到人的小腿都不够。
国库的粮仓属于应急粮,是并不允许私自开库的,即便是开库取粮都是要有严格的规定和记录的。
可那每一本记录的案册上,却任何开仓信息都没有,记录的数量是完完全全跟那粮仓里的粮食数目是对不上的。
现在还能有什么不清楚明了的呢?众人都已经知道了这里的猫腻。
是朝廷里的那些黑心蛀虫,他们悄悄运走了国库里的粮食,在每逢赈灾时,故意不拨粮食,然后再伺机哄抬粮价,仗着自己有充足的储备粮食,以此发着惊天横财!
户部尚书是早在打开粮仓大门的时候,就已经被吓晕了过去。
当然还有一个差点被吓晕过去的便是武德侯。
他缩在人群中哆嗦的厉害,他也没想到这事儿竟然会闹的那么大!
但更让他担心的是,若是真牵扯出一桩大案,而他却判了冤案,再加之他与户部尚书关系匪浅,难免会让人觉得他有包庇之嫌!
此时脸色最难看的就是皇帝。
他多少都能猜到高渊在粮仓上做了点手脚,毕竟能坐在这个位置的大官,又有哪个的手脚是能是真的干净的?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他这好舅舅,居然做的这么过火,一仓库的粮食竟然没有剩下几粒米了!
这让他想袒护几分都没有脸去开口!
几位内阁大臣,见此震撼一幕,也是痛心疾首的表示:“皇上,这里是皇城,就已经有人敢在您的眼皮子底下监守自盗,那其余各地的粮仓,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这件事可一定要彻查到底啊!”
皇帝揉了揉眉心,随即抬眸瞪了一眼早已经晕了过去的户部尚书,这才下令让人把户部尚书押入大牢,并且要彻底清查户部,重新审查李毅祥毒杀冤案。
当然各地粮仓的腐败贪污问题也得到了朝廷的重视,皇帝当即便选派官员成立粮仓调查专案组,负责去清查南燕四大粮仓的储备情况。
至于武德侯,他判了如此冤案,虽嘴里喊着冤枉,可也不免要受到牵连,被请去了大理寺接受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