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无奈挥手让他离开,忽而又出声道:“当日孤与七叔在望江楼时,七叔告诉孤,他在府里的桂花树下埋了一坛酒,你去启了吧。七叔不在了,留着也是可惜,不如给你了好。”
曹寅面上悲痛之情更甚,谢恩下去了。
太子爷叹了口气,摸着玉佩喃喃道:“七叔,孤也只能为你这样了,你的儿子孤不知道能不能避免他的灾祸,故只能尽力保住他……”
康熙帝也很悲痛纯亲王去世,待曹寅大不如前,而曹寅的状态也不十分上佳,慢慢的调出了御前,眼不见为净。这是后话。
太子爷偷了腰牌擅自离宫,康熙还是很生气的,念在太子爷受到惊吓的份上没有重罚,却关了他,让他在毓庆宫好生待着,抄写礼训。
越是接近月尾,太子爷心底的不安越加深了,他总觉得有什么被忽视了,怎么想都想不起来。
一日清晨,起床后心跳的就厉害,早膳一口也吃不下,康熙下完早朝回来,命小厨房做了点清粥点心陪他用膳。
太子爷还是没有胃口,康熙帝皱眉道:“保成,你一早上什么都没吃,是身子不舒服么?可要宣太医给你看看?”
“皇阿玛,皇儿什么都不想吃,一点胃口都没有。”
“你还是为你七叔的事情伤心么?”康熙抹掉心底微弱的不快,劝慰道:“保成,你就是再伤心也不能不吃东西。”
太子爷勉强喝了半碗,再也喝不下去,心慌的要命,坐立难安。
“你这孩子到底怎么了,一大早脸色就这么难看,可是生病了?”康熙将人抱在怀里,试了试体温,还算正常,“朕宣太医来给你看看吧。”
“不用了……”话还没说完,脚下一晃,差点跌倒,“怎么了?”
眼前的一切都在摇摇欲坠,屋梁上的灰尘落下,康熙预感大事不好,危机感促使着他抱着太子爷第一时间冲了出去。
而他们前脚离开之后,毓庆宫就塌了。
胤礽惊恐的看着一片废墟,耳边是宫人惊叫和一声声惨叫,地动山摇,好一会儿才恢复了平静,康熙死死的抱着他,一直安抚他道:“保成别怕,保成别怕。”
他总算自己忘记什么了,是地震!
在康熙年间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大半个皇宫都变成了废墟,死伤宫人无数,民间的损失更是厉害,足有好长的时间长恢复了生计。
“皇阿玛。”胤礽揪着康熙的衣服,心跳如鼓,差一点,他也死了。要不是康熙抱着他冲了出来,这场灾祸很可能提前结束了他偷来的一生。
震感过去后,开始清点损失,梁九功禀报很多宫殿坍塌了,好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没有被波及,这是万幸。
康熙恢复了冷静,拍了拍胤礽的背,柔声道:“保成乖,没事了,你去乌库妈妈那里待几天,朕处理完这段时间就去接你。”
太子爷知道地震后面的事情要处理很多,于是听话的点了点头,松开了康熙衣襟,他不能在这个时候给康熙添乱。
康熙很不舍的把胤礽送到慈宁宫,等待他的将是灾祸的世界。
康熙深知这事是国家之灾难,会有很多人受到损伤,于是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发内帑银十万两,赈恤灾民;另一方面号召官绅富民捐资助赈。
救灾如救火,人命关天。
帝令一道道下达,官府机构很快运营起来。
康熙发出这些号令之后,再紧急召集大臣,并说道:“地忽大震,都是因为朕的不是,政治有失,大小官员不能尽职尽责,导致阴阳不和,招祸于此,应当力图修省,以尽人事。”
百官听到康熙说的这些话,连忙下跪,以示请罪。
康熙看到并没有欣慰,接着说道:“京城房屋众多,此震甚强,倒塌倾斜不计其数,无力量修复,恐招致事业,压伤人口五城御史不逐一核查,恐有失,这与朕加恩救济思想不相符合,所以要派满、汉御史详细调查。另外对穷苦兵丁,家中房屋损坏,妻儿无处安身者,更要精心安置。命令户部、工部马上行动,不能遗漏。”
面对这样的安排,大臣们深感康熙皇帝对地震的重视。
康熙还要求官员们组织和慷慨为国捐款,同时提出有敢贪污赈灾之款,一律严惩不贷,有敢虚报瞒报的一律格杀勿论,在这样高强度的命令之后,各个岗位人员,仅仅在地震后四个小时后全部就位,可见康熙皇帝的重视程度。
如此才防止了更大的损失。
毓庆宫的何柱儿没事,但是他却带来一个噩耗,水儿走了,逃离的时候很不幸的被倒下的横梁砸中了脑袋,当场毙命。
胤礽得知这个讯息十分悲伤,他做了那么多,还是挽救不了这个女孩的性命么?难道命运规定的事情,该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
可是他重生了之后,不是有很多东西都发生了改变?
直到后宫中唯一一个丧命在这次地震中的妃嫔,前世的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撒手人寰,胤礽沉默了。
她本该康熙十七年就失了性命,即便是没有做皇后也只多活了一年而已。那个女子他还想见识见识,没想到没等他见面,就已经再也见不到了。
天理循环,半点不差。迟到而不缺席。
第三十章:捷报
这次大地震之后,太子爷的变了很多,笑容也少了,待人也冷清了些。
他只是觉得,若是命中注定的一些事情不能扭转,那还不如不去白费功夫,任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算了。
太子爷生得尊贵,上辈子的自己就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这一世改了很多,骨子里却是高傲的,一冷后没有之前容易接近了。
不过他对下人还是不错,只要不犯大错,能宽容则宽容。康熙直道他的太子爷生了一颗仁心,大为赞赏。
地震灾情刻不容缓,康熙帝连日连夜处理完一些大事。不放心宝贝儿子,来慈宁宫接走了胤礽,亲自照看,
而因为毓庆宫还未修好,所以太子就又暂时住进了干清宫。
太子爷表现了他十分懂事体贴的一面,知寒问暖,收敛了全部的任性,陪在康熙身边,深夜批折子也会添茶倒水,天凉加衣,见到康熙没日没夜的忙着,心疼也无奈自己不能帮忙。
有太子爷贴心的棉袄,康熙帝很是感动,以至于毓庆宫二度修葺完之后,都不舍得让他的宝贝儿子离开干清宫。
康熙帝的旨意,无人敢反驳,况且太子爷的东宫已经修好了,朝堂上的大臣们哪里真的管的着太子晚上到底睡在哪里呢?
地震大灾,众妃都到宝华殿祈福,诵经之声不断,超度天灾丧命的亡魂。
太子爷也不想回到毓庆宫,那里总提醒着他不好的记忆,所以在干清宫的时日比在毓庆宫还要多,和康熙的父子关系日渐加深。
康熙对自家的小孩终于亲厚自己感到很高兴,连政务都不觉得头疼了。
岁月慢慢抹平了地震对紫禁城的创伤。
康熙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詹事府等衙门商议皇太子出阁读书的事宜。
康熙觉得太子年岁还小,出阁读书的时日可以暂缓,他还不想让太子这么早就背负了那么重的责担,尽量多的让他享受童年。
五月初三,是仁孝皇后的六周年祭日,康熙帝特命胤礽至皇后的陵寝为无缘谋面的母亲致祭,以尽孝道。
胤礽跪在陵前,极为哀痛,他想到重生后发生的点点滴滴,水儿去了,七叔没了,七叔留下的那个可怜的孩子体弱多病,怎么娇养都没有,怕是活不长了。
额娘,保成该怎么办?
这些保成都救不了,那赫舍里一族,叔公的性命,真的能让历史不再重演么?
太子爷在皇后陵前,哭得晕厥过去,康熙闻之也怔然落泪。
次年十一月,御史戴王缙上奏康熙帝,皇太子应该出阁读书,康熙帝认为此事当行。
太子长到八岁,已然是要学习为国为民了。康熙再不舍得也不能娇养太子一辈子,况且胤礽是大清的储君,极富天分,他不能因为自己的溺爱而毁了他。
十一月十五日,皇太子率皇长子保清以及诸王大臣等于皇后陵前祭祀、行礼。
十六日,因为清军攻克昆明的捷报传来,康熙帝召集众臣亲自宣读汉文捷书,命年仅八岁的太子宣读满文捷书。
满朝文武第一次面见太子真容,这个小少年一身贵气,清冷孤傲,就像一根立于风中的主子,又似九天之上翱翔的凤凰。
太子爷小小年纪,毫不畏惧,其声清朗之极令人叹服。
索尔图颇为欣慰地看着太子一点点展示风华,好像看见了赫舍里一族的荣耀,满门的荣耀全系少年一人身上。
对于索尔图的高兴,太子爷却是担忧更多,外戚势强很受君王忌惮,那佟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别看他一族权倾朝野,可是康熙已经忍耐很久了。
身为人臣,若是逾越了作为臣子的本分,是为大忌。
索尔图和纳兰明珠在朝中势如水火,明争暗斗康熙都看在眼里,只不过很多东西不说,一是因为还没有越过康熙心底的那道底线,而是因为现在还不是时候。
叔公自然是支持他的,纳兰明珠必然支持他侄女的儿子大阿哥,胤礽很清楚不管自己同胤禔的手足感情有多深,日后都会变味。
皇家之情,从来半点由不得自己。
别的都不用看,只看老四就知道了,他们前世的感情可比和胤禔深多了,结果这人到最后不还是干净利索的背叛了自己。
一想到自己身边养着的是一只狼崽子,太子爷就很是气涌,那么多年了,他居然一点看不出来这人的野心,其心可诛!
九子夺嫡的时候,胤禛还是实实在在的太子党,可是二次废立之后,那厮一见自己再无复立可能,扭头就打自己的小算盘去了。
若不是到最后他都不知道,这人背着自己做了多少事情,一点点根值党羽,小动作不断,自己还蠢得给他背了多少次错,气地他都要吐血。
这厮口口声声说,一定会想办法就他,结果真等他当上皇帝,为了坐稳皇帝宝座,翻了脸不认人,对老八老九何等残忍,对他们兄弟几人又是何等无情。
救他出来?呵,那人可是秉持着把他圈禁到死的执着呢!偏偏那人还有脸出现在他面前,常来看他笑话。
若不是被圈的时日太长,病的要命,太子爷真恨不得亲手掐死他!太子爷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那张脸,看着就像撕碎了他都不解气。
不过他不愿意也没有用,康熙还是做了荒唐事,宠幸了一个宫女,又多了一个儿子。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胤禛出生紫禁城,永和宫,生母为乌雅氏。
一个包衣奴才,身份低下,她能爬上龙床也是难得,肚子也真争气,一次就有了。凭着龙种成为了康熙名正言顺的妃嫔。
可惜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出身实在低微,不能给胤禛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老四到后来拼命要给他母亲正名,额外加了许多荣誉,大概这也是他的心病吧。
胤禛满月后由佟妃抚养,那佟妃虽然地位还是尊贵,但皇帝已经不宠幸她了,老四跟着他沾不到什么光。胡子花败的老者热泪满面。
清朝皇子读书,老师是跪而授学,太子体恤老师年事已高,每日教学时间很长,一跪就是许多时辰,特意请了康熙恩典,准许教学时免跪。
康熙帝很高兴皇太子宅心仁厚,虽被娇宠,却也知感恩,特意准了太子爷的请求。以汤斌为首的老师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加全心教导。
太子爷本就天资聪颖,这些东西又是上一世都学过的,只需要稍加回味即可,也因此被认为过目不忘,一目十行,有神童之称。
康熙帝对太子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每日都要考较太子功课,而太子也没让他失望,对于所学的理解很深。
胤礽也在交谈中发现他皇阿玛博学多才,丝毫不亚于博学鸿儒,对于一些典籍的理解运动自如,绝非只限于纸上功夫,也很是钦佩。
康熙帝和太子交谈时没有摆出皇帝的架子,太子爷也能在他面前畅所欲言,即便有的不妥也从不生气,父子二人往往相谈甚欢
太子勤学好问,对待学习认真严肃,从无懈怠,史载皇太子读书“自初读至终篇,为时甚久,目不傍视,身不斜倚,无惰容,无倦志,正襟端坐,口诵手披。诸臣仰睹睿容,罔不欣忭。”
反倒是康熙帝见了太子读书如此认真,还让无逸斋的下人要提醒太子身体重要,太子自小弱多病,不能太过劳心劳力。
康熙帝给太子爷读书的地方取名为无逸斋,更多的还是希望太子爷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可见为父的慈心。
勤奋好学的太子爷时常翻过的书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他曾对老师汤斌说:“温故知新,尽人以合天,方为不负所学,不可以讲完而忽之。”
又对所读书籍,譬如四书中《大学》,《中庸》,五经中《礼》,《易》,又《贞观政要》等政学理论等,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
汤斌越加欣慰太子的才华横溢,感到自己学术不深,难以继续辅佐太子,几次请辞,康熙帝不准,特命他教导太子直至太子学成。
无逸斋常年响起太子的读书声,他的声韵清远,句读铿锵,反覆抑扬,讽咏不辍,听在耳朵里竟是美妙的享受,康熙帝很喜欢听太子读书,闲来无事就来无逸斋与太子交谈。
太子爷讲解书义亦是要言不烦、精妙绝伦,于书义无所不贯,即讲一、二句而通章关键俱灵,贯穿精妙,出人意料之外。
皇太子天纵聪明,学力深至。
他的书法也有被称赞,皇太子书法于端楷中有飞动之致,兼晋、唐人之长,真一笔不苟。又道皇太子书法精工,笔笔得体,虽钟、王不是过也等语。
太子爷的书法传自康熙帝,被认可还评价极高,康熙帝比他自己的书法被人夸赞都要高兴,特命太子爷每日都要写了一些字送去干清宫。
皇太子十分关心老师们的身体状况,读书时吩咐赐予膳食。有一次,老病的耿介由于中暑倒在了无逸斋内,太子见状,亲扶起,令起回家养病,并嘱托以后方可坐下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