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接下来的时间,陈宇带着王汐在石头村走访,了解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也收集了一些村民对李刚风评的侧面信息。王汐则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整理材料,撰写稿件。由于村里信号不好,陈宇想办法联系了一辆偶尔进山收山货的货车,将王汐送到了邻近信号稍好的集镇,让她将稿件和一些初步材料传送回报社,并与外界取得了联系。
几天后,《青林日报》的一个版面上,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汐的深度报道。报道以青山镇石头村的脱贫攻坚为切入点,赞扬了以陈宇为代表的基层干部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但也含蓄地指出了青山镇在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并提到了有基层干部反映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呼吁上级部门关注和调查。
报道虽然措辞谨慎,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足以让有心人嗅到不寻常的味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林县县委。
县纪委书记王明看着桌上的《青林日报》,眉头紧锁。这篇文章他已经看了好几遍。巧合的是,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王汐,正是他的女儿。
就在昨天晚上,王汐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详细汇报了她在青山镇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陈宇被诬陷和遭遇袭击的事情。女儿的语气充满了对陈宇的同情和对李刚行为的愤慨,恳请他一定要帮助这位正直的年轻干部。
王明对自己的女儿很了解,知道她虽然年轻,但做事有原则,不会无的放矢。结合报纸上的报道和女儿的讲述,他敏锐地意识到,青山镇的问题,恐怕比想象中要严重。尤其是李刚,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似乎风评一直不太好。
这个李刚,胆子不小啊!王明放下报纸,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恰逢此时,
县委会议召开,王明趁机说了这个事情。并让县委书记刘书记让他介入调查。
看来,是时候去青山镇走一趟了。王明拿起桌上的电话,开始部署。他决定亲自带队,对青山镇,特别是关于李刚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
消息很快传开,整个青林县官场都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一篇报道,一个电话,将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小小的青山镇,聚焦到了副书记李刚的身上。
青山镇政府大院里,气氛变得异常压抑。
听说了吗县纪委王书记要亲自下来调查!
还不是因为那篇报道我看啊,有些人要倒霉了!
哼,我看未必,李镇长在镇里已经半年多了,而且上面还有靠山,哪那么容易被扳倒一个明显是李刚亲信的干部不屑地说道,我看那个姓陈的才是自不量力,想借记者的手搞事情真是异想天开!等着瞧吧,最后倒霉的指不定是谁呢!
另一个干部连忙附和:就是!一个毛头小子,也敢跟李镇长斗简直是螳臂当车!
这些风言风语,自然也传到了陈宇的耳朵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害怕。他知道,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最浓重的。王书记亲自下来调查,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他走到窗边,望向石头村的方向,那里有他牵挂的村民,有他未竟的事业。他深吸一口气,眼神愈发坚定。
李刚,你的好日子,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