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中年时期充满了生活的艰辛与精神的挣扎。
尽管他怀有巨大的文学抱负并着手创作《红楼梦》,但生活的困顿与世态的冷漠却成为他绕不过的坎。
家道中落后,他没有财富,也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靠变卖家产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在贫困中,他一边艰难地创作,一边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贫困的生活环境曹雪芹在北京的生活用“清贫潦倒”来形容并不为过。
根据脂砚斋的批注,他住在北京西郊的一间简陋茅屋中,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蝇滋扰。
他没有稳定的收入,食物匮乏,经常为温饱发愁。
简陋的住所与拮据的日常曹雪芹居住的地方,几乎可以称作“陋室”。
他没有钱雇仆人,只能亲自打理一切。
院落里堆放着他用来写作的纸张、书籍,还有为生计所需变卖的家族旧物。
他的生活用具简陋到让人难以置信,据说只有一张木桌、一把椅子和几张草席。
这样的贫困生活不仅是对身体的折磨,也是对精神的巨大挑战。
然而,曹雪芹在这些极端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创作的热情。
他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顿而放弃写作,反而以更强烈的决心投入其中。
不稳定的经济来源曹雪芹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变卖家产和朋友的接济。
他早年家族积累的一些书籍和艺术品,成为他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
然而,这些资源并不充裕,用一件少一件。
他的朋友们,尤其是敦诚、敦敏兄弟和其他文人雅士,经常接济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
尽管如此,这些帮助也只是杯水车薪。
曹雪芹常常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
他用幽默的方式自嘲这种困窘,据说在一次朋友聚会时,他说:“我这肚皮里装满的,不是书本,而是寒风。”